百年历史见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2021年05月27日 21: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倘若我们从世界历史视野来看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那么中华民族毫无疑问在这一历史变迁过程中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实现了走出苦难、走向辉煌的飞跃。一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历史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立足人民立场,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回顾党的历史,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鉴历史成败与兴衰,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并把民心向背问题看作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国社会面貌之所以能发生深刻变化,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逆转近代以来的悲惨处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不断前进,正是因为我们紧紧依靠了人民。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这也是我们党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顺应时代大势,直面中国社会问题。历史发展既有自身的规律与方向,又有变革的大势与机遇。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方向,顺历史潮流而谋,应时代大势而为,主动求变,与时代同行,积极面对和解答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面临的重大时代问题。我们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通过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世界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调整,尤其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历史必将以肯定的答案告诉世人,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加强自身建设,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坚强有力、之所以能够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变革的脊梁,关键在于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始终注重自身建设,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确保了自身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回顾党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人既旗帜鲜明讲政治,突显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又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行动指南;既强调全党团结一致,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扬民主,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既坚持光荣传统、发扬优良作风,又强化纪律和规矩意识,确保我们党是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科学分析研判党的自身建设,直面党内存在的问题,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以刮骨疗毒的勇气与毅力进行自我革命,明确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了我们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积累经验,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好学才能上进。”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善于积累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而且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政治优势。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依靠学习、积累经验,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历史。可见,中国共产党人总是把学习作为一项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大事来看待、来提倡、来坚持,总是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不断提出学习任务、推动学习深入,总是通过学习来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从而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正是在不断的学习中,中国共产党人既借鉴了成功的经验,又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在观照与反思中提升了本领和能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倡导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向专家学,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学习强国,从而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总之,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拥有这些独特优势和优秀品格,所以她能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范国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