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火热的青春献给边疆

2021年06月16日 12:50   来源:兵团日报

  1971年3月5日,周春山(右一)组织连队职工群众学习雷锋同志先进事迹,号召大家向雷锋学习。 据本报资料库

  周春山肖像。 马德存 提供

  兵团日报记者 谌慧

  拼搏的青春最精彩,奋斗的青春最火热。正如支边青年周春山一样,他把自己火热的青春奉献给了兵团这片热土,把无私奉献的种子播撒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周春山出生在山东省长青县一个革命干部家庭,幼小时寄居天津市河西区姑母家上学。1962年10月在天津第十三中学读书时,周春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5年高中毕业后,他主动放弃高考条件和招工机会,像几十万知识青年一样,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报名支援边疆建设。最后,周春山被分配到新疆兵团农六师(现六师)一○三团二连,成为一名普通农业工人。在兵团从事大田劳动时,周春山就有了“志在边疆、立志务农”的想法。他虚心向老军垦学习修渠、浇水、割麦、放牧,冒着风雪用毛驴车往大田送肥,重活累活争着干,哪里艰苦到哪里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68年春,周春山被确诊为白血病。1969年4月,面对病魔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周春山在日记中写下了“为公活一秒,胜似为私活到老”的誓言,拒绝了组织对他的特殊照顾,放弃了在天津治疗的机会,毅然返回连队。六师一○三团二连党支部根据医生诊断证明书研究决定,不让周春山下大田劳动,让他在连部看电话,收发报纸和信件,安心养病。周春山却一分一秒也不肯休息,经常义务劳动。

  休息时,周春山挑起水桶给大田农工送开水;吃饭时,他打开报纸给大家讲时事;午休时,他帮这家大娘打捆柴,帮那家大爷挑担水;晚上,他又在灯下教老职工识字,辅导小学生补习功课。

  几年来,他担任过团支部副书记,代理过连队文教,当过校外辅导员和煤矿学校教师,负责过“五七”家属排。不管干什么工作,他总是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1973年元旦,周春山回天津探亲。从小抚养他的姑母见他日益消瘦的身体,又心疼又焦急,就背着他给六师一○三团领导写信,希望能把周春山调回天津,在家疗养,一○三团党组织同意了。周春山知道后却耐心地说服了姑母,又回到了军垦战士的身边。

  1973年4月下旬,周春山的病一天天重起来。连队医生又一次给他开了会诊单,催促周春山去住院治疗,连领导亲自到宿舍探望他,要他休息养病。周春山接过会诊单说:“别再浪费国家的药物了。”一边把会诊单塞到口袋里,没有去医院,还坚持带病参加了春灌工作。

  1973年5月9日晚,周春山扛着铁锨到麦田灌水时天气突变,疾风骤雨掀动了渠水,把渠坝冲开一个缺口。眼看渠水就要淹没大片的麦苗,周春山当即跳进水中,用铁锨铲起泥土往上压,缺口终于被堵住了,他也倒在了渠岸上。

  大家伙七手八脚把周春山送进医院,检查显示他的白细胞的数值是健康人的十几倍。由于病情恶化,抢救无效,1973年5月21日凌晨2时,周春山不幸病故,年仅27岁。离世前,他给战友们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这么年轻,就失去为党工作的能力,心里觉得十分惭愧!”

  周春山的事迹,在兵团广大知青和职工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人们纷纷以各种形式宣传、歌颂、缅怀、学习周春山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1973年8月,一○三团党委追认周春山为中共党员;1973年10月,新疆兵团党委授予周春山同志“模范共青团员”称号;1973年11月,自治区团委号召全区共青团员和各族青少年向周春山同志学习;1982年11月,民政部批准周春山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2011年6月,兵团“新中国屯垦戍边100位感动兵团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授予周春山“新中国屯垦戍边100位感动兵团人物”称号。现在,周春山烈士陵园已成为新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责任编辑: 姜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