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3日 09:45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贾春霞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内,有一件人们争相拍照的“红色珍宝”——缀满了296块补丁的军大衣。不少参观者在这件军大衣前驻足凝视,甚至潸然泪下。
“这件军绿色大衣已经洗得发白,衣袖也因为一层又一层的补丁变得僵硬;原来的羊皮里子摞满各种颜色的补丁,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质地了。”博物馆副馆长蔡晓川说,这件军大衣已经有70多个年头了,由曾经跟随王震将军一起进疆的军垦老战士王德明捐赠。
这件军大衣见证了军垦第一代艰苦创业的光荣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百废待兴。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1949年12月,新疆军区生产合作社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开办工厂。
当时,合作社缺乏资金,全靠军垦战士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军服的双层衣领改为单层、4个口袋减为2个,1年节省1顶军帽,2套单衣减为1套单衣,每月3元津贴费拿出2元,平均每人每年节约91.2元支援新疆建设。
“为了新疆的建设和发展,很多人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当时军垦战士的棉衣几乎都是补丁摞补丁。这件缝满补丁、单层衣领、只有两个口袋的军大衣,是军垦战士艰苦创业、屯垦戍边奋斗历程的缩影。”蔡晓川说。
这件红色珍宝是如何被发现的?1995年,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征集军垦文物,走进兵团第八师122团军垦战士王德明老人的家中,他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老人家的杂物棚子里,架子上整整齐齐放着一摞摞旧衣物。虽然这些衣服布满了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补丁,但仍然可以看出是一件件军装。
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但王德明老人没舍得将这些旧衣物扔掉,而是珍藏起来。他把缝满了296块补丁的军大衣捐给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后来这件军大衣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一块块补丁就是一枚枚军功章!这件缝满补丁的军大衣见证了军垦战士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让人们真正感受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我们要永远传承下去。”参观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后,第三代兵团人刘海军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