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榜样力量 争取新的光荣

——四位“两优一先”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2021年07月23日 11:16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北京7月22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李丹阳

  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活跃在各条战线的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他们是新时代的平凡英雄,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7月22日,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两优一先”代表亮相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外记者见面会,现场讲述奋斗故事,传递榜样力量。

  有困难找党委,是我们走近群众的通行证

  “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飞得很高很高,原来世界这么大!我特别感谢韩姐姐和北京的叔叔阿姨们,谢谢你们带我来北京,在卢沟桥知道了许多革命历史,还和大家一起数桥上的石狮子。”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代表、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街道时代风帆楼宇党委书记韩青仍能清楚复述出一个孩子信中的话。2017年,韩青和团队号召辖区企业参加丰台区对口支援的湖北省十堰市5所学校的精准帮扶工作,让许多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北京研学。韩青欣慰于帮助到孩子们,更振奋于看到楼宇党建的成效——把企业和职工凝聚在党的周围,共同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

  12年前,28岁的韩青应聘成为丰台区第一批楼宇党务专职工作者。没有现成的经验,一切都要从实践中摸索。韩青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想办法走进企业的大门。

  “入户走访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难的。刚开始,许多企业不了解我们,有的连大门都不让进。”韩青说。但她没有放弃,坚持逐楼逐栋地跑、挨家挨户地敲,摸党员情况、看企业需求、听员工意见。在她的执着和热情下,工作局面逐渐打开,从办暑期托管班,到组织大龄青年联谊会,再到邀请各委办局到楼宇现场办公,楼宇党建为辖区内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有困难找党委,这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是我们走进企业大门的通行证。”韩青说。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韩青同为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坦言,工作中酸甜苦辣都有,但只要想着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便有了动力。

  过去,常年开矿让余村生态破坏严重,“翠竹绿叶变颜色,白衣晒成黄衣裳”。痛定思痛,村党支部决心关停矿山水泥厂,带着全体村民发展绿色经济。十多年过去,村庄的环境越来越美,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好。“如今的余村,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村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打心底里都觉得绿水青山是个宝。”汪玉成说,2020年余村村集体年收入达700多万元,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余村取得现在的成绩,要感谢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汪玉成说。在他看来,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一荣誉称号是全村党群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荣誉属于过去,奋斗创造未来。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要继续带领全村老百姓,持续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深根、结硕果。

  坚守,源于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57岁的孙玉友,是一位从警36年的老警察。现任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涉爆案件侦查技术处处长、警务技术二级总监的他,30多年来先后出色完成2000多起涉爆、火灾重大疑难案事件检验鉴定任务,勘验重特大爆炸和火灾现场400多起。

  涉爆、火灾类案件,无疑是极具危险性和复杂性的。孙玉友表示,一方面,爆炸现场存在着未爆炸弹、有毒有害气体、被爆建筑物倒塌等诸多无法预料的隐患和危险;另一方面,由于爆炸和火场高温的巨大破坏,痕迹物证往往难以寻找,现场勘验十分复杂困难。一次,孙玉友和同事们提取筛选了案件现场的残渣共计3000多袋,才终于找到重要痕迹物证。

  总有人问孙玉友,是什么让你在这么艰苦和危险的岗位上干这么多年?他的答案有三个——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公安事业的无限热爱,对专业知识的不懈追求。

  “我经历过很多风险和挑战,对家人也有很多亏欠,但我从来没有辜负过党和人民的信任,从来没有违背过从警誓言,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孙玉友说,从警多年来,最自豪的事情是和战友们通过认真现场勘验、科学分析研判,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侦破了一个又一个案件。比如在大连“5·7”空难事故调查中,他们在常规提取和检验无法取得进展时,及时调整思路,第一时间在死者肺部检出汽油成分,从而证实此次空难是人为纵火所致。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不是属于我个人的,是属于全国5万多名刑事技术警察的。”孙玉友说,要以这份荣誉为新的起点,把打击犯罪、维护稳定、保卫人民的神圣使命扛在肩上,用科技和智慧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

  焊花在海上绽放的那一刻,很美

  受父亲影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工业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电焊工王中美,从小便对焊花有着特殊的情结。

  “1993年,在九江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现场,父亲自豪地指着大桥对我说:‘丫头,这是爸爸亲自参与焊接的大桥!’那一刻,我觉得父亲的职业非常伟大。”小小的王中美立志,长大后也要做一名桥梁焊工,不但要焊接长江大桥,还要焊接跨海大桥,因为焊花在海上绽放的那一刻,一定很美。

  2001年,20岁的王中美如愿成为一名桥梁建筑行业的“焊花小将”。焊花飞溅看起来的确很美,但等她真正上手后才发现,这个工作和想象中并不一样。第一次穿上厚厚工装的她,在焊接施工现场没听师傅劝告,多看了弧光一眼,晚上回去眼睛就肿成一条缝,脸上还脱了一层皮。“当时把我吓坏了,心想该不会毁容吧!看着镜子里自己的惨状,我有点想退缩了。”王中美回忆说。

  师傅的一席话及时鼓励了她:“别看我们的工作平凡又枯燥,但我们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桥梁的安全和寿命。我们也别小瞧自己,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焊接工人,但是我们焊接的是世界一流的桥梁。”王中美说,师傅是一名优秀的女焊工,在她的影响下,自己也逐渐静下心来苦练焊接手法,钻研焊接技术。

  如今,坚守桥梁建设一线20年的王中美实现了儿时愿望,先后参建完成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大桥、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等50多座世界一流桥梁的钢结构焊接试验和制造任务。

  “每当我看到自己参建的桥梁横跨在祖国的江河湖海,心中都特别自豪。我也找到了人生价值所在——为祖国交通提速、人民便捷出行尽一份力。”王中美说,把焊接的每一条焊缝作为检验自己党性的考场,继续扎根一线,苦练技能,埋头创新,就是作为一名新时代产业工人该做的事。

[责任编辑: 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