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加强农业“白色污染”防治 加减法并用,为土壤“清肺通络”

2021年07月26日 10:40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宋雅文 杜建辉 张治立

  7月14日,在巴州汇丰塑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工人将废旧地膜装进了塑料造粒机,加工成一粒粒再生塑料颗粒,再投入新地膜市场。至此,农用地膜实现了循环再利用。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新疆先后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田地膜管理条例》《自治区关于加强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治理工作的意见》等多项举措,通过残膜回收、使用可降解地膜等方式,从源头上治理农田“白色污染”,为土壤“清肺通络”。

  “以前是雇人拾残膜,每亩地需要支出60多元,还费时费力。现在是机械回收残膜,1000多亩地两天时间就能干完,不仅节约了时间,还节省了人工费、降低了成本。”尉犁县古勒巴格乡古勒巴格村棉花种植户崔永峰笑着说。

  “尉犁县有百万亩棉田,为了彻底清除残留地膜,尉犁县设置了50个长期定位监测点,监测地膜的残留量。今年又启动实施了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建立核心示范区,力求从源头上把控地膜生产标准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尉犁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祥金说。

  要想真正实现从“地膜满天飞”到地膜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转变,发挥农民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必不可少。沙雅县是产棉大县,每年棉花种植面积在180万亩以上。随着棉花种植技术的不断成熟,当地棉农使用滴灌带节水灌溉的意识越来越强,沙雅县遵循“资源化、再利用、可持续”的循环经济理念,通过“以旧换新”行动,促进废旧地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

  7月9日,在沙雅县古勒巴格镇库木托喀依村,沙雅县大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占明接到了邻村一位村民的电话,对方说收割完小麦后,把地里的废旧滴灌带收集到了一起,准备送到他这里换新滴灌带用于复播玉米。

  在高效节水工程中尝到甜头的沙雅农民都知道,把废旧滴灌带送到附近的滴灌带加工厂,购买新滴灌带每卷只需补130元左右的差价。

  “废旧滴灌带如果不进行回收,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我们与农民签订回收协议,将废旧滴灌带加工做成新品,再提供给他们,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成本。”马占明说。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区地膜使用量达16万吨,截至去年12月10日,已回收废旧地膜12.13万吨,地膜回收率达75.8%,有效减少了地膜使用量,提高了地膜回收率。

  减少农田“白色污染”,仅靠回收废旧地膜远远不够,在做好“减法”的同时还要做好“加法”。近年来,精河县不少棉花种植户纷纷将目光投向土地环保,越来越多的棉农开始试验采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种植,向“白色污染”宣战。

  “今年我使用的是全生物降解地膜,不用再耗费人工去处理,不仅便捷,还能很好地保护土地的地力。”精河县托里镇克孜勒加尔村村民刘玉波说。

  刘玉波口中的生物降解地膜是一种新型地膜。新疆蓝山屯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罗子辉介绍,生物降解地膜在满足多种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上,达到使用降解周期后,能够全部转化成对环境友好的化合物,并有效改善土壤透气性。

  精河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王宝霞介绍,2015年,精河县开始试用新疆蓝山屯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全生物降解地膜,通过试验观察,全面掌握了解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农业生产中提温、保墒、省工、环保等方面的特性,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今后,我们的治理工作将以‘减量、替代、回收’为主攻方向,推进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应用,深入实施好地膜回收行动,有效防治农田‘白色污染’。”王宝霞说。

[责任编辑: 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