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康现实画卷里品读乡村诗意

2021年08月02日 10:20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小康圆梦·有感而发】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着眼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是我们要继续追求的“归园田居”处。

  □张蓓

  7月16日,由国家农业农村部主办的2021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夏季)推介活动在昭苏县举行,现场发布了53条夏季精品线路和205个精品景点,新疆的昭苏县云上草原民俗文化体验游等3条精品线路和阿克奇民俗文化旅游村等8个精品景点入选。推介项目中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令人向往,更让人品读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乡村是怎样的诗意栖居之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伟大光荣,举国欢腾。放眼神州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哪里的变化最深刻、最明显?“乡村”无疑是最明确的答案。

  关于乡村,历史传承于我们的不仅是事关衣食的生存保障线,更有农耕文明的诗意审美,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再到“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淡淡的词句中氤氲着浓浓的乡愁,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基因里。但留住乡愁,绝不意味着乡村就只是孤村炊烟、茅檐低小的寂静和寥落,美丽乡村的诗意绝不在于它的一成不变,而在于踏着时代的节拍不断发展、不断注入更多新的时代内涵进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千百年来的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广袤乡村蕴藏着大地的力量,要汲取力量不断前进,就必须把乡村的根系养得更壮、扎得更深。从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到乡村振兴的关键主角,乡村从来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重点关注、下大力气的“基本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仅作为一种观念,更作为一种行动指南,检验着小康成色。在近期,石榴云/新疆日报推出的“走进乡村看小康”网络直播特别报道中,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良种场村、沙湾市安集海镇农庄村、尉犁县古勒巴格乡古勒巴格村等产业兴旺、整洁美观、生活富裕的村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不仅仅有陇亩交错、花木成畦的乡村美景,更散发出梅黄杏肥、丰足红火的蓬勃势头,置身在这样的乡村中,怎能不感慨乡村生活是如此怡人,乡村景象更是诗意纵横。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着眼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是我们要继续追求的“归园田居”处。

[责任编辑: 宁艳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