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垦荒连队驻地,今日红色旅游景区,走进“军垦第一连”——

听故事 悟初心 传精神

2021年08月13日 08:55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米日古力·吾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诗人艾青的诗中颂扬的“年轻的城”,就是石河子市。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进驻天山北麓的玛纳斯河畔,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原,仗剑扶犁,建起“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石河子。

  “军垦第一连”便位于石河子市红山脚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52团,这里的地窝子群、干打垒伙房、蓄水涝坝以及当年使用过的木轮牛车、木犁、石磨等,向来往的人们静静诉说着兵团屯垦戍边创业初期的感人故事。

  这里原是上世纪50年代垦荒连队的驻地,如今成为传承屯垦戍边精神的红色旅游景区。

  走进连队,“军垦第一犁”雕像震撼人心。粗绳勒着军垦战士的肩膀,他们的双脚用力蹬地,弓腰拉犁,向着荒原前进……在艰苦岁月里,军垦战士们白天生产,晚上站岗,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用汗水和生命把戈壁荒原变成良田绿洲,造就了石河子这颗熠熠生辉的戈壁明珠。

  军垦战士住过的地窝子,是游客关注度最高的景点之一。地窝子“地上地下各一半,枝条搭上芦苇盖。门往深处走,窗在顶上开”,它是兵团战士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见证。

  时过境迁,如今,地窝子只出现在历史纪念馆里。

  54岁的王淑军是军垦二代,她的父亲上世纪60年代来到石河子,在这里屯垦安家。十多年前,王淑军成为“军垦第一连”的义务讲解员,她用说快板的形式,向游客介绍兵团历史。

  “兵团创业初期有四怪:白面不吃留着卖,工资不花作贡献,全部住在地下面,刮风下雨也上班……”垦荒造田的历史,全在王淑军的快板里。

  不仅在“军垦第一连”景区,王淑军还把故事讲到了校园、部队、警营、社区。“我身边有很多老军垦,他们也在用快板、讲故事等形式宣传兵团精神。现在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走进红色景区,了解兵团历史。从年轻人灼热的目光中,我能感受到兵团精神在一代代传承。”王淑军说。

[责任编辑: 宁艳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