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则花:“稻蟹共养”蹚出致富路

2021年08月17日 09:07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创富故事】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王亚芸

  8月6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三道坝镇杜家庄村,午后的阳光晒得人发烫,王则花从自家池塘捕虾回来,连口水都没顾上喝就忙着卸货、打氧、撒盐、装盒,一刻也没得闲。

  “现在还不到吃蟹的季节,青虾个头也比较小,一公斤大概有80头。”她告诉记者,今天捕捞的三四十公斤青虾,都是当地团预订的。

  今年54岁的王则花是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荣祥欣稻蟹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从一位农民成长为米东区规模最大的稻田蟹养殖基地负责人,她用稻蟹共养的绿色生产方式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2009年,米东区在全疆率先引进稻田蟹养殖:水稻田里养蟹,绝对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田里使用的都是有机肥,对螃蟹没有污染,用螃蟹的粪便肥田,促进水稻生长。

  2011年,三道坝镇开始推广稻蟹共养。有25年养鱼经验的王则花成了最早试养的农户之一。当年14亩稻田蟹,一亩产出螃蟹10多公斤,一公斤市场价150元,收益很是可观。

  “养螃蟹最大的成本是蟹苗。新疆的蟹苗都是从辽宁、上海等地空运过来,每公斤80元,运输成本高不说,会有至少一半的损耗。如果自己培育,每只跟白蚁一样大的大眼幼体,要长成指甲盖大小的扣蟹,需要1年时间。”一说起养蟹,王则花的神情透着专业和认真。她说,从5月插秧下蟹苗,到10月割稻收蟹,中间需经过数十次的脱壳才能成熟。对蟹来说,每脱一次壳都是在渡过一次生存大关。

  王则花告诉记者,螃蟹养殖需要根据季节、天气、水质和蟹的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科学投喂。“有一年,我们下的蟹苗就没有收上来。”王则花不无遗憾地说。

  为了提升稻蟹养殖技术,王则花不光向当地科技局从上海等地请来的相关专家咨询请教,还亲自去中国最出名的稻田蟹产地辽宁省盘锦市参观学习。

  每天早上7点多下地,查看进水口、喂蟹、看虾;夜里十一二点,看管子、增氧、放料……正是靠着这份勤劳和坚持,王则花不仅成功养殖了稻田蟹,她家的稻蟹米也越来越受市场认可,每公斤卖到20元。

  尝到了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甜头,王则花有了更足的动力。

  通过连续3年的有机认证检测,到2017年,合作社的500亩稻田拿到了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2017年,王则花升级了自家农家乐,取名“荣祥园”,主打香辣蟹、稻蟹米饭等生态绿色美食和鱼虾蟹垂钓活动,形成了产业链发展。

  2018年,王则花又流转420亩耕地发展稻蟹共养。至此,她带领29名社员,把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荣祥欣稻蟹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了米东区规模最大的稻蟹养殖基地。今年,她申请注册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米品牌——“王则花”。

  王则花成了养蟹的行家里手,不光为乌市周边农民提供种稻养蟹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她还有了更加长远的目标——建立螃蟹养殖智能温棚,不仅可以解决螃蟹繁育和越冬难题,实现一年四季养蟹,还可以自己培育蟹苗,为米东区乃至全疆的养殖户供应蟹苗,带动更多的农户进行稻田蟹养殖,让更多的人吃到有机无公害的优质大米和新鲜肥美的稻田蟹。

[责任编辑: 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