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友:为国守边 一生无悔

2021年08月18日 08:40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弘扬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米日古力·吾

  8月9日,在裕民县萨尔布拉克草原,一位手执羊鞭、胸前挂着收音机和望远镜的老人,赶着羊群向草原深处走去。他便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护边员魏德友。

  为国巡边57载,脚下的每一寸草地、远处的每一道山脊,都刻在魏德友心里,他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来了就没想过离开

  沿着蜿蜒牧道走向萨尔布拉克草原深处,一座小院孤零零矗立着,门口立着一块牌子,上书“守边人”三个大字。这便是魏德友和老伴刘景好的住处。

  头发花白,背有点佝偻——岁月和辛劳在夫妻俩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但他们意志坚定,每天依然放羊巡边,一走就是十几公里。

  “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想过离开。”魏德友说。

  1964年,24岁的魏德友响应国家号召,从原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来到了萨尔布拉克草原。

  当时的萨尔布拉克草原因为土地盐碱化严重,实为一片戈壁荒滩。这里也是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的必经之路。每到冬季,狂风大作,积雪深达1米;到了夏天,蚊虫肆虐,号称“十只蚊子一盘菜”。

  即使环境恶劣,魏德友和战友也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他们一边开荒、种树、掏地窝子,一边放牧巡边,在这里扎下根。“脱下军装,我依然是个兵,就要有战天斗地的毅力,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魏德友说。

  接着,魏德友从山东老家接来妻子,在边境安了家、养育儿女。

  20世纪80年代初,魏德友所在的连队被裁撤,他主动留下守边。昔日一同屯垦戍边的战友陆续离开,边防派出所的同志换了一拨又一拨,而魏德友却一直扎根在草原深处,始终坚持和老伴放牧戍边。

  边境线上的一面“党旗”

  为了守边,魏德友尝遍了酸甜苦辣。漫长的巡逻路磨破了不知多少双鞋子,守边卫国的信念和意志却丝毫不减。

  “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我要一直坚守在这里。”魏德友信念坚定。

  1983年6月,魏德友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兵团第九师161团原兵二连党支部被撤并,魏德友的组织关系转到团里另一个支部。这个支部离魏德友家30多公里,平时过不上组织生活,他就在巡边时到边防站与战士们一起学习,更多的是从收音机里聆听党的声音。

  每天起床后,魏德友和老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升国旗,每一个升旗动作,夫妻俩都一丝不苟。“不管走多远,看到五星红旗就能找到家。”魏德友说。

  魏德友平时话不多,对于获得“七一勋章”,他觉得“很惭愧”,“我其实没做什么。守边这么多年来,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如果说为党和国家做了些什么,我想这就是我作的一点贡献。”

  戍边精神代代传

  2002年,魏德友和妻子都退休了,在山东工作的子女力劝父母回乡养老,可他俩不肯。二女儿魏萍专门在团场买了一套房子给父母养老,可老两口一天也没去住过。

  “既然你们不愿意走,那我们就过来。”与丈夫商议后,魏萍于2017年辞掉了山东的工作,来到草原。如今小女儿魏霞也来到草原,和姐姐一起接过了父亲巡边的接力棒。

  “能和父亲一起守卫祖国边境线,感觉非常骄傲和自豪。如今这里变化大,边防公路修得笔直,边防官兵和护边员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果。和父辈们相比,我们新一代戍边人幸福得多。”魏霞说。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魏德友夫妻住的土坯屋已经变成了砖房,还有了一个宽敞的院子。但魏德友和老伴还是喜欢住在老屋里,那里有他们留恋的岁月。

  魏德友在老屋附近种了很多树苗,每天精心照料。“我们就像这些树,扎根边疆,后辈们会沿着我们走过的路,长成参天大树,继续守护好祖国边境线。”魏德友说。

  2021年,由兵团第九师党委投资建设的“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馆,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奖状是魏德友一生无悔为国守边的见证。里面还有一个放映厅,可以观看以魏德友夫妻为原型的电影《守边人》。

  塔城边境管理支队吉也克边境派出所教导员付志优是魏德友家的常客,他经常组织年轻民警跟随魏德友巡边,听魏德友讲当年的故事。

  “魏德友始终坚守在边境线上,践行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不悔誓言,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付志优说。

[责任编辑: 宁艳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