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武:“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

2021年08月19日 08:56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弘扬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张婷

  初秋的185团,阳光明媚。远远望去,军武哨所的外墙上“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8月14日清晨,像往常一样,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做着巡逻前的准备。30多年来,他们夫妻俩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巡边、守水、护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被誉为“西北边境第一团”,马军武夫妻俩驻守的军武哨所(桑德克哨所)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夫妻哨所”。

  马军武,土生土长的军垦第二代。1988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护边员的工作,在界河边上守着瞭望塔巡逻护边直到今天。

  阿拉克别克河,这条弯弯曲曲的界河是天然的国境线。1988年春,融雪性洪水肆虐,河岸在桑德克发生决口。按照国际惯例,如果河流改道,我方领土可能被划到邻国。经过16个昼夜的奋战,兵团人终于成功堵住了决口,我方国土寸土未失。

  “堵住决口,就是保住国土。当时没什么可犹豫的,就是要守住龙口。”那年,马军武19岁,刚参加完抗洪就把家搬到了桑德克龙口,为的就是守住这条每年春天都有决口危险的河流。

  这一守,就是33年。

  “你看,身前是界河,身后是祖国,我们必须坚定守护在这里。”站在界河畔,回忆过往,马军武一脸坚毅,“屯垦戍边是兵团人的职责,我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作为兵团第二代,父辈的言传身教,让马军武把兵团人守边卫国的责任看得比什么都重。

  走进离军武哨所不远的抗洪守土纪念馆里,“兵团精神”板块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展板上,兵团战士挥舞镐头,在戈壁荒原上开垦耕种,展现出战天斗地的豪情。

  “当年,我的父辈们来到这里,在戈壁荒滩、沙漠边缘屯垦,挖大渠、建水库、开荒地、造良田。”马军武说,兵团成立初期,来自五湖四海的第一批兵团人刚来到这片荒原时,这里没有一座“站着”的建筑物。

  他们所在的地方,位于世界四大蚊虫聚集地之一,到了夏天,肆虐的蚊虫能咬死牲畜;冬季气温常降至零下30摄氏度,一夜间大雪便能没膝。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兵团人以火一样的热情屯垦戍边、接续奋斗,让沙漠披上绿衣,把荒野变成良田。

  马军武说,父辈们在这里奉献、奋斗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这也是他一直坚守的原因。“我会永远留在这里,把这种奉献精神、奋斗精神传承下去。”

  在185团一连房前石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这是对兵团人守土卫国的最好描绘,在这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深沉热爱早已化为无声的行动。

  如今马军武的事迹广为人知,他的坚守与信念感动了很多人,不少外地游客专程来到军武哨所,看望夫妻俩。

  近年来,185团不断开发红色旅游资源,西北边境第一连、军武哨所、抗洪守土纪念馆等景点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围绕乡村振兴,185团制定了“北游南牧”和打造寒地田园小城镇发展思路,推进“一连一景”“一连一品”,重点打造北部连队旅游线路。目前,该团一连、二连、三连已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因此,马军武又多了一份工作——义务讲解员。

  “我要把兵团人的家国情怀、屯垦戍边的精彩故事讲给大家听,让更多人了解守边的责任,热爱祖国,守护国土。”马军武说。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马军武是兵团人的缩影,他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仅把兵团精神融入血液、融入日常,把继承和弘扬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当作重要使命,更把兵团精神写入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蓝图。

[责任编辑: 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