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记优秀地质专家成守德

2021年08月20日 09:06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弘扬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王亚芸

  “我们这代人,党叫干啥就干啥,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8月13日下午,乌鲁木齐市友好北路新疆地矿局家属院,87岁的新疆地矿局地质矿产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成守德,用一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那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

  生在西南、学在东北的成守德,在新疆地质战线奉献了63年,直到84岁才告别工作岗位。

  书柜里整齐摆放的一排排荣誉证书和一枚枚奖章,诉说着成守德为新疆地质事业奉献一生的荣光。

  时刻准备着,让祖国挑选

  “老师说,国家发展经济,需要地质人才。”就读于重庆清华中学的成守德,1952年高中毕业时,坚决报考了刚刚组建的东北地质学院,从此,与地质结缘。

  为了让国家培养的人才尽快投入到经济建设事业当中去,地质学院将原本4年的学制,压缩成了2年。

  1954年,结束毕业实习的成守德,在志愿分配栏里,坚定地写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5年,他被分配到原地质部中苏合作第十三大队,跟着苏联专家学习区域地质调查,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地质普查。

  那时的新疆,是地质空白区。为了摸清新疆矿产资源的家底,成守德跟着苏联专家,从伊犁河谷到塔里木盆地、从昆仑山到罗布泊,走遍了新疆的角角落落。

  1957年,成守德开始独立承担区域地质调查任务。

  再苦也不说,祖国需要我

  “有一次刚到罗布泊,我就外出勘查,结果迷路了。到天黑,车没油了,还是没有找到宿营地。”说起60多年前的罗布泊遇险记,成守德语气平静得像是讲述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一般冒险的事情,我干得最多,因为我是大队团支部书记,又是普查小队队长。”成守德说,“我必须冲到前面去。”

  天山腹地,与雪豹狭路相逢;北塔山上,与残匪持枪相峙;昆仑山里,命悬一线幸运跳马……每一次的死里逃生,都缩小了新疆地质空白区的面积。

  “区域地质调查确实苦,但遇到困难克服困难,就是最开心的。”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成守德,忽略了每年3—4月出队11月返回的漂泊,不计较每天20公里直线爬山过河的艰辛,不介意人背、肩扛、马驮采样矿石的劳累,忘却了白天跋涉夜里挑灯接图的辛苦……

  1963年,成守德主编出版了新疆第一幅地质图(1∶20万)。此后两年的时间里,在新疆地矿局原总工程师胡冰的率领下,陆续出版了全疆地质图(1∶100万)、矿产图(1∶200万),以及大地构造图(1∶250万)。到1965年,真正摘掉了新疆地质空白区的“帽子”,新疆大地神秘的面纱被逐步揭开。

  既然选择了,就要干一辈子

  木柄锤、塑胶柄锤、一体成型锤,在成守德家,他一生用过的三柄锤子,跟获得过的所有荣誉一样,被很好地收藏着。

  这些物品不光见证了成守德63年的地质生涯,更见证了新疆地质发展变迁的历史。

  1978年,成守德调入新疆地矿局地质矿产研究所。他第一个用板块构造观点,重新解释了新疆地质构造,主编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生矿产成矿规律及预测图说明书》等。

  “有一次,我们在阿克苏柯坪区域调研时,从奥陶纪石灰岩裂缝里发现了沥青。这说明地下有油。”1980年,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他大胆提出: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早古生代,碳酸盐岩里含油,找到大型油气田的可能性很大。

  1984年,塔里木盆地沙参二井喷出强劲油气流。海相地层也能成油的理论研究得到现实印证。

  2000年,65岁的成守德办理了退休手续,可他依然没有离开自己热爱的地质事业。“历经千难万险才拿到的调查数据和资料,还有很多没来得及分析归纳。”他说。

  “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国家培养了那么多年,那就是要干一辈子的。”从大学毕业,到2018年真正停下手头的工作,成守德没离开过地质行业。

  他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的研究项目中有13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次被评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责任编辑: 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