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珠:不辞辛苦行 换作他人甜

2021年08月21日 09:35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弘扬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贺江

  “瓜果那么甜,是因为有人帮我们吃了苦。”

  “老一辈科学家忘我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

  ……

  前不久,天山网-新疆日报刊发报道《吴明珠: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国内多家媒体转发、转载,一时间,#中国人能自由吃瓜离不开这位奶奶#话题登上热搜,话题阅读量达到7.3亿次,网友纷纷留言向吴明珠致敬。

  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开创了新疆甜瓜、西瓜育种事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今年91岁的吴明珠因患阿尔兹海默症,已经认不出人了,但有关瓜的记忆依然还在,有时候她突然要出门,嘟囔着瓜该授粉了。

  “我母亲,是那一代无怨无悔为祖国奉献一生的赴疆青年的缩影。”8月16日,吴明珠的儿子杨夏说:“她如果知道,自己艰苦奋斗、扎根边疆的胡杨精神正激励更多的人,一定会感到很欣慰。”

  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湖北武汉,在国运困厄中长大的她,从小立下报国之志。1950年,吴明珠进入西南农学院学习。

  在小小的试验田里,播种、挑大粪等农活没难住吴明珠。她在《我的追求》一文中回忆道:老师们不仅给我们传授知识,还苦心培养我们的实干精神。我21岁生日那天,在日记上激情满怀地写下:“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

  1953年,填写分配志愿表时,吴明珠写下要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工作。但未能如愿,1954年她进入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急需各类干部人才。吴明珠找到领导软磨硬泡,终于来到新疆,这一年,她25岁。到了乌鲁木齐后,她一头扎进了条件艰苦的鄯善县。

  62年培育30多个品种

  在吐鲁番,吴明珠习惯了吃馕、吃羊肉,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什么农活都会干。但仅靠这些要赢得农民的信任是不够的。

  当地农民习惯了民间栽培方法,对吴明珠口中的现代科技栽瓜技术并不看好。

  摩沙老爹是当地有名的种瓜把式,两人一商量,吴明珠在摩沙老爹的地对面开出了3亩荒地种甜瓜。秋季到来,吴明珠种的瓜又大又甜,被前来看瓜的老乡踩出一条小径。从此,老乡们对吴明珠刮目相看。

  从1958年开始,吴明珠带着水和馕,顶着风沙烈日,走遍了吐鲁番300多个生产队,为新疆瓜建立了第一份资源档案。

  1962年底,吴明珠和同事一起,把吐鲁番当地所有的甜瓜品种都收集全了,从中系统选育出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品种,其中红心脆品质最佳,销往香港市场30年不衰。

  1973年,为加速选育进程,吴明珠去海南开辟“南繁北育”基地。她像候鸟一样,秋冬在海南,春夏回新疆,年复一年进行着育种研究。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她培育的甜瓜、西瓜品种以及同行用这些品种培育的“子子孙孙”,种植面积覆盖新疆主要商品瓜产区的80%。

  62年里,她培育了30多个甜瓜、西瓜品种。直到2017年,87岁高龄的吴明珠才恋恋不舍地放下工作。

  无怨无悔为祖国奉献一生

  “母亲和父亲志同道合,感情甚笃。”杨夏说,父亲杨其祐是吴明珠的大学同学,母亲决定到新疆工作,父亲也放弃留京的工作机会,和母亲一道投身边疆建设。

  1958年春节,杨其祐来到鄯善县和吴明珠结婚。吴明珠向同事借了一间房间,为婚礼准备的只有两人花50元钱买的喜糖。

  同事听到这个消息,跑到县城的十字路口喊:“吴明珠今晚结婚,请你们去吃喜糖,快去吧,在县政府……”

  一场简朴而热烈的婚礼一直进行到夜里,3天后,吴明珠又下乡了。

  在杨夏的记忆里,母亲所有的心思都在种瓜育种上。她的追求是:“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而这也成为了父亲支持她的理由,为了这个追求,他们扎根边疆,一次次战胜挫折、克服困难。可惜,57岁的杨其祐因为胃癌过早地离开了吴明珠。

  父母亲身上的精神也影响着杨夏。近日,已从西南大学退休的杨夏,收到学校调动优秀退休教师投身塔里木大学推动教育振兴的通知,这令他心动。“如果母亲身体好转,我也会去支援边疆建设。”杨夏说。

  吴明珠曾说,无怨无悔为祖国奉献一生是他们那一代赴疆青年的心声和共同精神。令她欣慰的是,这种精神,今天依然在传递着。

[责任编辑: 刘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