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前,他们万里送马到唐山

昭苏耄耋老人再赴故地见“故人”

2021年08月30日 08:32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民族团结一家亲】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唐堪东

  2021年8月29日,河北,唐山火车站。

  82岁的加合斯勒克·哈依萨尔和78岁的吐尔逊·阿尔太,从祖国西陲高原小城昭苏,飞越万里关山来到唐山——这座两位耄耋老人魂牵梦萦近半个世纪的城市。

  “44年过去了,我又一次看到唐山了,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吐尔逊说。

  86岁的唐山老人常青,不顾年迈体弱赶来与两位新疆老人见面。40多年前一场震后救援,让加合斯勒克、吐尔逊、常青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一场7.8级大地震让唐山遭受巨大灾难,工业重镇成为废墟,死伤之重举世震惊。地震过后,唐山灾后重建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道路不通,车辆难行,重建急需运输工具,怎么办?

  当年10月,新疆的部队接受了一项任务:无偿支援唐山地震灾区军马4550匹,主要从事震后废墟清运工作,帮助灾区人民尽快恢复生产。为减轻灾区人民负担,部队党委决定将马匹直接送到唐山。

  为此,新疆军区组成专门的送马组,由昭苏、尼勒克、特克斯、伊吾军马场组织人力,负责从各马场将马匹送往哈密火车站和乌鲁木齐火车站。其中,昭苏军马场承担了3000匹军马的筹集和运送任务,加合斯勒克和吐尔逊就是当时的送马组成员。

  “那时,只知道送马的人一路艰辛,很不容易。”常青当年在唐山市委宣传部工作。他从数千张资料片中,找到两张1977年8月29日拍摄的马群下火车和欢迎队伍的照片。看到曾经熟悉的情景,加合斯勒克和吐尔逊的陌生感顿时消失,记忆的闸门瞬间被打开。

  岁月模糊了容颜,但模糊不了荡气回肠的记忆。这场尘封已久的往事,在几位老人的诉说中逐渐清晰起来。

  当时,从昭苏到乌鲁木齐,几乎没有交通运输工具,3000匹马只能通过人工赶送到乌鲁木齐,再装上火车运往唐山。从昭苏到特克斯,再到新源,翻越冰达坂到达南疆,然后再到乌鲁木齐,一路行进近1200公里。

  《西域新疆军屯生产史》记载:几个军马场送到乌鲁木齐市的马匹,分为7列军运专列运往唐山。首列于1977年8月5日发车,隔日一列,全程4000多公里,单程需要7天6夜。全部马匹运送历时50余天。

  第一马队班长吐尔逊老人回忆,有一匹马驹不慎掉落悬崖,恋子心切的母马站在坠崖处不肯离开半步。吐尔逊骑马绕了很远的路,找到坠崖马驹,肩扛马驮2个多小时,重新把它送到母马身边,救援过程长达9个多小时。

  加合斯勒克在最后一个马队担任班长和兽医。他们赶的马群经过巴音布鲁克草原,来到乌鲁木齐后峡,遇到了一件怪事。有些马吃了一种叫“醉马草”的牧草后,轻则呕吐不适,重则马蹄腐烂甚至死亡。“那是一种昭苏草原没见过的牧草,我们也不认识。”加合斯勒克说。

  当地牧民支招,要“以毒攻毒”。他们将这种草打成捆并点燃,用烟来熏马,直到马流出鼻涕,达到排毒的作用。

  “今天亲耳聆听了他们的经历,仿佛当年情景重现。感恩他们再次远道而来,尽管我身体不好,也一定要来见见他们。”常青说。

  看看今天的唐山什么样,了解当年那些马的去向,慰问那些养马的唐山人……几十年来,这些愿望一直萦绕在加合斯勒克、吐尔逊等送马人的心头。经昭苏、唐山等地多方努力,促成了此次两位老人故地之旅。“那时未曾谋面,时隔44年的相聚,一定要弥补当年的遗憾。”常青说。

[责任编辑: 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