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山到唐山:穿越千山万水的重逢

2021年08月31日 08:45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民族团结一家亲】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唐堪东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

  加合斯勒克·哈依萨尔和吐尔逊·阿尔太,是新疆昭苏的两位哈萨克族老人,这个8月,他们从天山脚下来到河北唐山,开始一次特殊的“旧地重游”。

  8月29日,在早已认不出来了的唐山火车站,吐尔逊回忆起当年下车后看到的情景:“几乎没有完整的房屋和平坦的道路。”

  1977年8月,就是在唐山火车站广场,来自新疆昭苏、特克斯、尼勒克、伊吾4个军马场的各族牧工和解放军指战员,不远万里送来了支援唐山的大量军马。加合斯勒克和吐尔逊正是当年送马组的成员。

  8月30日记者连线采访吐尔逊时,老人依旧记得地震带给这座城市和他们的冲击和震撼,“尽管如此,唐山市还是安排我们入住了最好的‘刷白白’的房子。”

  1977年8月29日上午,唐山人民为送马队伍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送马的牧工们被安排到当地工厂参观,在周恩来总理题写的牌匾前合影留念;当地还特意给大家定做了一批水杯、茶壶和盘子,上面印有“万里送军马,军民情谊深”字样。

  多年以后,这些器物被当年的牧工珍藏着。“老爷子把这些器物看得比命都珍贵,从来舍不得用,只有贵客来时才拿出来给人看一眼。几十年了,还像新的一样。”吐尔逊的儿媳妇说。

  “这次回到唐山,唐山人民特别热情地接待我们,就像当年一样。”吐尔逊说。

  当年《唐山劳动日报》刊登的报道《征程万里军马来》中写道:“解放军指战员和各族牧工一心想灾区,一切为灾区的高尚风格,为给灾区送马,战严寒、斗冰雪的英雄事迹,永远铭记在灾区人民的心中。”

  军马很快被分配到唐山灾区的各个县和村,拉运物资、耕作田地,为震后重建作出了重大贡献。1977年8月,唐山地委和河北省委在给新疆军区的感谢信里写道:“你们送来的军马,不仅是对唐山人民物资上的巨大支持,更是带来了党中央的关怀。”

  唐山老人常青赠送的两张照片,记录了当年情景。加合斯勒克和吐尔逊把照片紧紧攥在手中,那是他们火热的青春记忆。

  “我觉得自己找到的不是两张普通的照片,而是在唐山最困难的时候,新疆各族人民最无私的关心、最有力的帮助,那是穿越千山万水的情谊,是每一个唐山人都不应该忘却的记忆,是融进我们身体里的红色基因,是我们需要赓续的红色血脉。”年过八旬的常青说。

  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的纪念墙上,镌刻着在地震中罹难的24万同胞的姓名。两位老人来到这里,伫立良久。

  吐尔逊说,唐山地震的时候,那么多人埋在废墟下。“看到这些,我心里就特别悲伤。”老人边说边擦去眼角的泪水。

  在唐山凤凰山公园登高俯瞰市容市貌,两位老人看到了“比山还高的大楼”。1976年唐山遭受巨大灾难,23秒钟内工业重镇变为废墟。如今,这里又矗立起一座现代化新城。

  “唐山变化特别大,高楼林立,人民生活很幸福。我们很多老人都有再到唐山看看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吐尔逊老人告诉记者,当时的送马队,有各族牧工96人,后勤保障30多人,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1977年6月20日出发时,我就带了两身衣物,一些馕和简单的日用品。”

  40多年过去了,那些年轻力壮的送马人已步入暮年,还有些人已经去世。

  “我和马打了一辈子交道,当年,因去唐山送马,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觉得特别幸福。现在我还走得动,养了五六匹马,也经常去当地的马业合作社帮忙驯马。”吐尔逊说。

  如今,有“天马故乡”之称的昭苏县,全县马存栏量已超过12万匹。

  在两位老人出发前往唐山前,2021年7月16日,第二十九届中国新疆伊犁天马国际旅游节在昭苏草原举行。开幕式上,孩子们为当年参与送马的10多位老牧工献上鲜花,全场观众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致敬。

[责任编辑: 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