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睡好觉”呼唤全社会的担当

2021年09月09日 08:38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时评】

  侯辉

  日前,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向中小学生发出“睡眠令”,旨在让孩子们“睡得饱”“睡得早”“睡得好”。原本自然而然的事,要靠政策来推动,可见中小学生的睡眠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全社会多方联动、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让孩子们睡个好觉。

  众所周知,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阶段,睡不好势必会影响发育。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以来,因为课业负担繁重、课外培训加码,缺乏睡眠已然成为广大中小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出版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显示,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这么高的比例,再次敲响了中小学生睡眠健康的警钟。

  “痛点”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治理一个问题,常常需要多个问题一起解决。让孩子睡好觉,是学校、家庭、社会多个维度互相交织的一道复杂命题。学校希望每个学生都是优等生,家长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从而形成了唯分数论、文凭至上的社会风向,被竞争裹挟后多方叠加的焦虑与学生的睡眠紧紧绑在一起,逼迫孩子为上一个好学校起早贪黑。这种“共错结构”是孩子长期睡眠不足的根源,要想改变这种深层次的现状,需要我们转变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共同努力从根本上扭转社会风向。

  此次乌市教育局下发的“睡眠令”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生晚上就寝时间:小学生不晚于23:00,初中生不晚于23:30,高中生不晚于00:30,并要求“对于到就寝时间仍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以及家长教育心态的极大考验。

  要想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必须先从作业“开刀”。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双减”政策也已落地,其中对于作业时间、作业量的细化控制,不啻为乌市落实“睡眠令”的一把“尚方宝剑”。然而,保障睡眠时间就要减少作业量,但作业少了可能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提高不了教学成绩。此外,学生的个性特征、接受能力不同,作业布置如何分层分类,在“双减”政策、“睡眠令”的高压线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也考验着教师的智慧。笔者认为,除了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外,相关部门还应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标准、评估体系进行相应调整,甚至大胆改革,让老师们摆脱功利的束缚,在教书育人的路上笃定前行。

  保障孩子睡眠,父母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如果孩子成绩差,父母还能稳如泰山地让孩子睡安稳觉吗?网上流行一句话,“我无法给你幸福的童年,但我可以给你幸福的晚年。”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是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希望。要想真正落实“睡眠令”,必须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让父母消除对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慌,减少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焦虑,客观理性地定义成功的标准、理解幸福的内涵。

  有良好的睡眠才有健康的体魄,“让孩子睡好觉”兹事体大。“睡眠令”充满了对中小学生的关心关爱,但是让这样有温度的政令落到实处,使千千万万的孩子从中受益,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重视起来、勇敢担当起来。

[责任编辑: 宁艳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