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3日 08:45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时评】
侯辉
9月8日,新疆日报一版刊发的《余渔:逐梦边疆的北大博士》一文引起读者、网民的广泛关注。报道中的主人公余渔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毕业生,两年前,他拒绝了某企业年薪200万元的邀请,放弃了南方某省委组织部的公职岗位,选择到阿图什市阿扎克乡提坚村当一名村干部。“北大博士”与“南疆村干部”的强烈反差凸显了一个青年人宽广的视野胸怀和不凡的人生追求。
在网上,一些人为余渔的选择感到惋惜,甚至有人觉得他“傻”。因为在精致利己主义者眼中,个人利益才是人生的驱动力,凡事不问“该不该”,只看“值不值”,在人生路上总想“抄近道”。这样来看,余渔的确是“傻”。但是,要实现人生价值,收获内心的充实与幸福,青年人应该有更崇高的人生选项,那就是“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余渔的选择正是以自己的青春年华报效祖国,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践行理想、用奋斗诠释青春。
通过余渔和同事们的努力,当初连小超市都不多见的提坚村已经有了一条初具规模的产业街,带动解决上千名村民就近就业。余渔调任阿扎克乡党委副书记时,村民们都舍不得他走。基层工作虽然艰苦,却让余渔收获了精神上的幸福。
我们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曾有过7年的知青岁月,正是这7年艰苦环境的磨炼,锻造了青年习近平志存高远、信念坚定、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总书记为青年人树立了榜样。在新疆大地有很多像余渔这样的青年人,他们是西部计划志愿者、是留疆战士、是像余渔一样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边疆、扎根基层,让青春在艰苦磨砺中绽放光华。
坚韧的种子总是默默扎根深处为春天破土而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都不是追名逐利、一夜暴富,而是理想信念的坚定、志存高远的追求。这也是以生命坚守初心使命的青年共产党员黄文秀、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英雄陈祥榕长存于我们心中的原因,同样也是我们由衷赞美更多扎根边疆的默默奉献者的情由。
在称赞余渔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冷静地看到,基层工作会面临许多挫折和困难,余渔以及更多年轻干部能否在艰苦的环境中,耐得住寂寞、扑得下身子、经得起考验,这仍需要时间来检验。此外,能否对这些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人用心培养、悉心关爱,为他们搭建好干事创业的平台,也是摆在各级相关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祖国的西部是一片充满希望和挑战的热土,希望有更多青年人像余渔一样,有搏击风雨的志向、有赤诚奉献的情怀,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百炼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