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

2021年09月14日 10:23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粟迎春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邱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工作实践中的理论指导地位和时代价值,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工作实践中的理论指导地位和时代价值,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理论源于实践,是时代的先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它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着力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境界,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境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要义。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强调了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是“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体现了“中华一体”与“民族多元”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诠释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本身就蕴含了追求民族团结的要旨。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在国家治理体系建构上的伟大创新,有利于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提升国家治理的效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新中国70多年来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总结,既反映了党和政府坚持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致力于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的价值追求。同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巩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夯实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社会心理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这一论断从实践和理论层面理顺了我国民族工作中个性与共性、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有效弥合了“民族认同”,并且明确了多元一体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实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发展进程中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高度统一,指明了新时代推动民族事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动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指向

  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根植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根植于中华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根植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根植于近代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使命、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原则、根植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的教育。

  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基本内涵的中华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开展以国家统一性和民族一体性认同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让各族人民在明辨多民族共建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历史“基因”、洞察中华民族屈辱的近代史以及深刻领悟新中国发展史中,自觉形成对国家历史、具体国情、发展道路、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真理性认知和情感依赖,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同时,要在各族群众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把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和利益以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等公民义务融入国家观教育,厚植国家深层次发展的内在动力。

  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在深刻认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以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理论和政策基础上,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只有让各族群众清醒认识到“多元一体”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广泛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尊重历史的事实与真相、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最鲜明的特点,也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只有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的科学历史观,才能增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也才能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

  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开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在宏观层面,必须以“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这些基本观点为统领,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己任。在微观层面,要着力培育各族人民以“各美其美”的胸怀审视彼此文化的公民自觉,着力养成各族人民以“美人之美”的视角看待彼此文化的社会互敬,着力开拓各族人民以“美美与共”的视野浇筑彼此文化的共同繁荣,进而在中华文化交融互鉴的历史气质中实现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超越了各族人民的自我认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而建立在中华民族层面的整体性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贯穿当前和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全过程,是新时代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

[责任编辑: 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