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 08:44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刘毅
“不犁地、不耙地就想种地,怎么可能?”面对农民对新型种植技术的不理解,蒋贵菊并没有抱怨,而是全力以赴投入研究,一步步完善滴灌条件下保护性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种出了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玉米“吨粮田”,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把先进生产技术和理念送到农民手中。
蒋贵菊是博乐市农业农村机械化发展服务中心的一名正高级工程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基层农业生产一线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由她主持推广的10余项农机化新技术,有效推动了当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她也因此成了农民眼中的“知心人”。
上世纪80年代末,为提高地温和保墒,实现作物单产和农民收入提高,博乐市开始大面积实施地膜铺盖机械化技术,这一技术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但也造成了农田白色污染。
“保护性耕作不用铺地膜,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把秸秆和残茬保留在地表,不翻耕,以保持土地墒情。”蒋贵菊说,此项技术如果成功推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玉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对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在没有地膜的农田里铺设滴灌带。”蒋贵菊说,春季的一场大风就能把田里的滴灌带全部吹跑,没有了灌溉条件,保护性耕作最终也只是一个空泛的理论。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蒋贵菊带领团队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10余年不懈努力,终于在2019年成功研制出一套玉米免耕破茬与滴灌带浅埋装置,解决了滴灌带铺设不牢固、无法播前灭草等一系列难题,实现了保护性耕作农机与农艺融合,也让这一先进理念具备了运用于实际生产的可行性。
2019年起,博乐市开始推广将保护性耕作技术用于玉米生产,试验田连续两年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高于同期平均单产水平,较常规种植亩均节本增效430元左右。
“今年还能见到‘吨粮田’。”蒋贵菊说,目前团队正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展开协作,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逐年扩大推广面积,力争将博乐市打造成为中国及中亚地区保护性耕作示范区,让这一技术惠及更多农民,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