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 09:28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特别报道】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王晶晶
10月14日—19日,“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新疆美术馆举行。借助此次非遗展,我区如何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更好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散发出绚丽光彩,更好服务当代、造福人民?10月13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副厅长侯汉敏接受了记者采访。
多彩非遗 你我共享
“展会搭台,新疆与兄弟省市将通过深层次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展现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侯汉敏说,此次非遗盛会落地新疆,是文化和旅游部、各援疆省市和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生动实践。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民间、心口相传,被誉为人类的生命记忆、活态文化基因。它源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姿多彩的非遗展示活动,形成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保护与传承非遗,将源源不断地为中华儿女提供精神滋养,涵养更加深厚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绚丽非遗 融入生活
近年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已基本建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地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有世界级非遗项目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94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315个。新疆公布认定的非遗传承人5654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2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551人。
“非遗+旅游”已成为新疆各地文旅发展的新模式。非遗项目已成为各地旅游项目与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吐鲁番葡萄沟景区非遗集市、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喀什民俗非遗主题游等“非遗+旅游”融合模式,让新疆非遗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为新疆旅游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十三五”以来,新疆不遗余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工艺振兴示范基地建设持续推进,非遗馆建设全面启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传统工艺逐步形成地方品牌,辐射带动经济发展、惠民富民和乡村振兴,一大批印证中华文化历史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新疆形成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精彩非遗能够触达大众视野。依托城乡基层文化空间,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以邀请名家名人言传身教、“非遗进课堂”等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非遗传播格局,增强了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魅力非遗 活力绽放
“通过新疆和兄弟省市间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将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和传统技艺相关产业的发展。”侯汉敏说。此次非遗展以“线上+线下”方式进行,充分展示近年来新疆、各对口援疆省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最大化呈现非遗展的文化属性和社会意义。宣传和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借助此次非遗展,新疆将搭建起一个集成果展示、文化传播、宣传推广为一体的长期平台。展会期间,非遗传承人除了交流互鉴,还将与市场充分接触,各地非遗传承人也可通过市场销售检验自己的作品和产品,及时全面了解大众需求,进一步提升技艺,实现手艺价值。展会后,19省市的非遗项目将分别进入14个地州市,走进景区、学校和社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兄弟省市成熟的非遗传承经验带到基层,推动新疆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们将推动非遗展落地新疆,常态化举办。”侯汉敏说,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展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新疆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润疆”工程落地生根,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