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态传承 融入百姓生活

2021年10月20日 09:24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关注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贾春霞 李莉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活态展示,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剪纸、面人、绳结艺术等非遗项目的互动体验,丰富了人们的观展感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古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这几日,在新疆美术馆开展的“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下简称“非遗展”)上,各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焕发时代光彩,走进日常生活,讲述鲜活生动的中国故事。

  活态传承

  绽放迷人风采

  “锵锵锵……”伴随着锣鼓声,威风凛凛的钟馗踩着鼓点一步一步走向舞台。在浙江省泰顺提线木偶戏省级非遗传承人蔡晓华的操纵下,钟馗从举杯小酌到酩酊大醉,被刻画得栩栩如生。10月16日,在浙江展位前,木偶戏《钟馗醉酒》让现场观众不时欢笑、鼓掌、叫好。

  “几根线就能让木偶表演出那么多高难度动作,而且钟馗的面部表情非常生动,太让人着迷了。”观看完表演,乌鲁木齐市第三中学学生钱正邦感慨不已。

  本次非遗展邀请了近百位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现场为参观者讲解,展示制作过程,让参观者深度了解非遗故事,体验非遗制作和表演的乐趣,让古老非遗走进现代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河南省展位前,一把红色小剪刀在河南孟津剪纸传承人畅杨杨的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幅生动逼真的剪纸图案呈现在参观者面前。“这样的剪纸我可以学吗?”“当然可以,我现在来教你。”这几天,畅杨杨现场“收徒”,为观众传授剪纸技艺。

  “非遗展既为我们提供了一场家门口的视觉盛宴,也让我们近距离体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7日,带着孩子逛展会的乌鲁木齐市民周兰英说,孩子在体验非遗技艺的同时,也做了一回非遗技艺的小“传承人”,通过体验,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非遗“破圈”

  焕发新生命

  非遗展上,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握着手柄灵活操作,一个以狮子为原型的机器人随即有模有样地表演出各种动作。“这是一款醒狮机器人,专为青少年打造,来阐释非遗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

  赵伟斌出生于狮舞表演世家,现代科技的融入让非遗“破圈”,焕发新生命。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非遗如何避免“尘封于记忆”值得考量。在本次非遗展上,近百位非遗传承人携近千件展品亮相,新技术的加入和新的传播渠道,让各项非遗技艺“破圈”而立。

  “90后”畅杨杨搭乘网络直播顺风车,让孟津剪纸广为人知。“让年轻人在网络中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到它的魅力,产生兴趣,使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活力。”畅杨杨说,他目前在网络上有25万粉丝,每周两场剪纸创作直播,让全国各地的网友认识和喜爱上孟津剪纸。

  皮雕技艺乌鲁木齐市级非遗传承人孟璐璐在设计师网站平台拥有2万多粉丝,作品通过网络传播更远;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盘扣制作技艺”已从服饰配件发展为工艺装饰品;河南逍遥镇胡辣汤走进200家肯德基店,让在肯德基店吃早餐的人们有了新选择;山东潍坊风筝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给风筝装上LED灯组广受年轻人追捧……

  在赵伟斌看来,非遗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绝非“遥不可及”。“我打造了醒狮舞台剧,以传统故事为主题,甚至添加了霹雳舞元素,演出得到观众认可,让我感受到大家对非遗的热情。”赵伟斌说。

  创造创新

  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装帧精美的笔记本、古朴典雅的包装盒、造型百变的扇子……在和田展位,各种桑皮纸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桑皮纸制作技艺是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和田地区、墨玉县人民政府和新疆国画院合作,目前已开发出折扇团扇、手绘笔记本、台灯、钟表等多种桑皮纸衍生文创产品,广受市场欢迎。”参展的墨玉县文体旅游局工作人员艾散江·米吉提说。

  本次非遗展上,19个援疆省市和新疆14个地(州、市)深入挖掘优秀非遗资源,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一系列文创产品不断涌现,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我们在继承传统工艺、传统图案的基础上,把创意设计融入其中,开发出服装、配饰、箱包、围巾等多种蓝印花布文创衍生品,提升蓝印花布的使用价值,让传统工艺更现代、更时尚、更贴近生活。”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非遗传承人虞燕燕说。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副厅长侯汉敏介绍,展会结束后,19援疆省市的非遗项目将分别进入14个地(州、市),走进景区、学校和社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新疆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 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