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资产活了 农民腰包鼓了——昌吉州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观察

2021年10月20日 09:38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地州观察】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盖有军 昌吉记者站刘茜

  一段时期以来,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昌吉回族自治州大量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当地农村面临着“空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薄弱。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从2017年昌吉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市,2019年昌吉州又作为全疆唯一的改革试点,承担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州(地、市)推进试点任务,该州探索开展了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改革。

  2020年,昌吉州最后的27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摘帽清零。全州村级集体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16个,同比增长18.6%;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有143个,同比增长13.2%。

  “头雁”领航

  “空壳村”破壳重生

  9月21日清晨,67岁的王金堂老人来到村文化广场活动筋骨,遇到几位经常一起健身的同村老哥,大家便凑在一起聊起了天:“听说今年咱村合作社的小麦大丰收了,看来今年的分红还会增加。”

  王金堂是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农民。2009年,老人的存折里多了10291.69元钱,活了大半辈子,他第一次拿到了村集体的分红。并且,这些年来,他存折里每年的分红款还在增加。

  给村民分红,前提是村集体经济得有收益。

  壮大村集体经济,从哪里入手?“抓住建强基层党组织这个支撑点,处理好农民与土地、集体资产的关系,是农村改革的主线和重点。”昌吉州党委政研室主任、深改办常务副主任鲁志荣说。

  曾经,腰站子村和周边大部分村一样,村民靠种地增收有限,村集体穷得叮当响,是远近闻名的集体经济“空壳村”。2009年,腰站子村由村党总支、村委会引领,成立了丰裕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全村土地统一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经营。由此,村民变成合作社股东,土地入股合作社有流转费,年底有分红。

  2009年,王金堂把自家近百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可以拿到4万多元流转费,到了年底,村集体还给他家分红。加上其他经营性收入,他家5口人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2016年,腰站子村作为自治区第一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用经营企业的思维及模式经营集体资产。

  腰站子村党总支书记唐培科介绍,这些年,腰站子村探索实施“村党总支+合作社+村民”三位一体集约经营模式,坚持发展绿色产业,形成了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绿色有机面粉和手工挂面加工、乡村全域旅游等绿色产业链,促进了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和村民持续增收。

  2020年,腰站子村集体资产达2亿元。从2009年至今,村上每年都以集体经营收益20%以上的比例为村民分红。去年,腰站子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180元。

  “改革前,村委会代管村集体资产资源。改革后,党支部、村委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唐培科说。

  玛纳斯县清水河哈萨克族乡贝母房子村处在天山深处,是一个传统牧业村,村级集体经济长期薄弱。成功摘掉“空壳村”帽子,同样得益于昌吉州整体推进的“三位一体”改革。贝母房子村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还入股乡上的农草畜联营合作社,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3.38万元。

  鲁志荣介绍,昌吉州始终推进“三位一体”改革,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的组织力、领导力,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一村一策”

  探索多种发展模式

  “这几年,依靠村集体经济分红,我家每年都有上万元的收入。”昌吉市中山路街道小渠子一村村民白玉芳告诉记者。在白玉芳眼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作为村集体主人的自豪感,也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小渠子一村是“城中村”,随着昌吉市“城中村”改造,村里原有的581亩集体土地被征用。“村党支部没有把补偿款发光分净,而是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让村集体资产继续增长。”小渠子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炳荣说。

  2016年,小渠子一村被确定为自治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村里成立了昌吉州首家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对全村165户407人进行配股分红。这几年,村里通过建设和出租商业办公楼、商铺,开发再就业创业基地等途径,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该村集体资产过亿元,当年村民户均分红过万元。

  昌吉州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昌吉州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核心的“三变”改革实现全覆盖,共核实村集体资产总额76.76亿元,全州463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并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近70万村民成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

  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后,昌吉州扎实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后半篇”文章,着力推行“一村一策”,推进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释放乡村发展活力。

  在唱响“农”字号的同时,昌吉州一些村还通过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子。昌吉市农村经济管理局党支部书记叶新宇介绍,昌吉市秉持“一村一品、一村一产”发展思路,针对“城中村”、拆迁村等集体资产过百万元的经济强村,积极探索投融资模式;在特色农业发展基础好的村,探索“集体+电商”模式;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村,探索“集体+旅游”模式;在旧村改造、空心村,探索“集体+养老”模式;在城郊接合部、中心镇村,探索“集体+物业”模式。

  到2020年底,昌吉州最后27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全面清零,有效提高了村级存量资产利用率,增加了村集体资产经营收益,增强了乡村振兴的硬实力。

  选贤任能

  乡村人才“竞秀”新农村

  集体经济持续增值,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能人”来“操盘”。

  “以前村民都想办法到外面去发展。现在不一样了,村干部带着我们搞发展,村民家底厚了、钱包鼓了,出去的人都想回来……”说起村里的变化,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村民吴保民感触颇深。

  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楚保金脑子活、善经营,对村上工作有热情。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他带着村“两委”成员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土地资源,搞乡村旅游,扩大物业经济,扶持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业和渔业,把全村经济发展的“火”越烧越旺。2020年,十三户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50万元。

  这几年,昌吉州通过内选、外引、回流、下派等方式,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选拔一批“双带能人”进入村干部队伍。各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加大人力、财力、物力帮扶力度。

  在吉木萨尔县二工镇董家湾村,今年59岁的吴长伟除了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之外,还是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理事长和村办企业的董事长。他说:“现在干村上的工作,既要能管理好村务,还要有能经营好村集体经济的能力,这样村民才会信服。”

  董家湾村在壮大集体经济过程中,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将党组织、党员“双联双亮双述一服务”活动融入其中,7名党组织成员联系93名党员,93名党员联系全村678户村民,按照“分片包户”原则,引领带动村民发展经济。2019年,董家湾村实现集体资产经营利润296万元,合作社提取30%作为公益金,村民共分红207.2万元,人均分红1287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村里的“能人”就像头雁,是乡村振兴的领路人。近年来,昌吉州积极发现、大力培养和使用乡村“能人”,一大批乡村“能人”进入村“两委”领导岗位,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白云就是村民眼中的“能人”。作为呼图壁县园户村镇和庄村党总支书记,他带着村民努力实现着强村富民的目标。

  和庄村位于城郊,区位优势明显。村党组织抢抓县城景观带建设契机,以村集体土地补偿费和土地入股方式,与有实力的企业联合开发住宅小区,按项目投资比例分红,为村集体一次性增收3500万元。由村党组织以集体自有资金入股方式牵头创办两家物业公司,每年经营性收入60万元,带动本村转移就业56人。在此过程中,和庄村也逐步摸索出村企合作、劳务输出、网络电商、物业服务、商铺开发等多种发展模式,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也逐年增加。

  目前,昌吉州253个村实现了书记、主任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一肩三挑”,108个村实现书记、理事长“一肩两挑”。

  昌吉州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局局长金燕军告诉记者,为破解农村人才短缺难题,该州大力培养村级人才后备力量。通过实施“千名大学生赴基层”计划,吸引1135名大学生到村工作,推动村级人才队伍从“老龄化”向“老中青合理搭配”转变,打牢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责任编辑: 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