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灵巧手雕刻“宝葫芦”

2021年11月02日 09:05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戴上眼镜,把刻刀插上电源,左手扶着葫芦,右手拿着刻刀专注雕刻……10月22日上午,在乌鲁木齐市“寇子芬葫芦工作室”,59岁的寇子芬正精心雕刻葫芦。

  这间不到8平方米的工作室,可谓葫芦的世界:地上的筐子里装满未经加工的葫芦,大大小小的架子和玻璃柜上摆放着各种造型的葫芦工艺品,最大的高约1米,小的只有几厘米高,都是手工制作而成,每一个葫芦上的图案都立体感十足。

  2008年6月7日,葫芦雕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寇子芬是葫芦雕刻乌鲁木齐市级非遗传承人,近40年来,这门技艺不仅是她的爱好,更成为她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寇子芬与葫芦结缘于年少时期。当时,她家住在托克逊县,平日吃饭的碗、喝水用的瓢等,几乎都是用葫芦做成。她上大学学习油画,对葫芦雕刻产生兴趣,专程拜师学习葫芦雕刻和葫芦烙画技艺。几十年来,她的技法打磨得越来越成熟。

  指着墙上那些未加工的大葫芦,寇子芬介绍,它们都是从喀什地区收购的。新疆的葫芦生长周期长,皮比较厚,而且密度高,个头大,非常适合做葫芦雕刻。“要选三年以上的葫芦,这样雕刻出来的工艺品才不会变形。”寇子芬说,挑选葫芦首先要看材质的厚度和密度,其次看表面是否平整,至于形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可以进行创意设计。为了找到满意的葫芦,每隔一两年,寇子芬就会去南疆收购葫芦。

  把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葫芦变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需要手艺人付出多少心血与智慧?寇子芬告诉记者,由于长时间雕刻,她的眼睛经常酸痛,腰有时都直不起来。因为热爱,每一件作品她都怀着赤忱的心去雕刻,尽量做到每一刀都不留遗憾。

  寇子芬以新疆民俗文化为基础,将国画牡丹的绘画技巧融入葫芦雕刻之中。《赶巴扎》《婚礼》《麦西热甫》……她创作的新疆民俗葫芦工艺品广受好评。2014年,她的葫芦雕刻作品获得第四届中国国际民间艺博会金奖。“希望通过我的葫芦雕刻作品,将新疆和谐美好的形象传播到全国各地。”寇子芬说。

  “其实,葫芦雕刻并不难学,即使没有美术基础,花点时间也能学会。”寇子芬希望有机会到南疆传授葫芦雕刻技术,在传承这项非遗技艺的同时,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 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