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3日 09:00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出彩新疆人】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马蓓
“沙沙沙……”10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乌鲁木齐市巴州路附近的新疆和田玉文化创意产业园马金萍玉雕工作室,一进门就听到抛光玉器的声音。
马金萍是新疆首位以抛光工艺荣获自治区级“玉雕大师”称号的女性玉雕师、一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当日,她正在为一个墨玉青壶做抛光,工作室的十几名学徒也在专注于手中的玉器,用大小粗细不同的油石完成玉雕的最后一道工序。
七分雕刻,三分打磨。马金萍说,抛光对作品的整体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玉雕作品的品相和价值。
29年前,学习美工专业的马金萍进入玉雕行业,跟随中国玉雕大师樊军民学艺。刚入行的马金萍玉雕水平并不低,但由于玉雕厂车间需要专人负责抛光,她便转入这一领域开始尝试。
“刚开始,我对抛光一无所知,也没有系统学习过。师傅告诉我工具的简单用法后,我就自己琢磨。”马金萍说,当时的抛光工具还是传统的紫胶、牛皮、金刚砂等。
有一次,马金萍要抛光一件《光腚童子》作品,虽然雕刻得整体线条非常圆润,但她用工具打磨后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找到适合这件玉器的打磨工具,她连续几天泡在车间,尝试了各种工具,最后用布袋蘸着金刚砂包裹住玉器反复拉磨。抛完后,玉器圆润饱满,师傅给了她很高的评价,让她树立了信心。
但布袋抛光只适合圆滚状器件,其他造型打磨起来很费劲,她又尝试用竹筷放在磨盘上磨成细平条,蘸上金刚砂和水打磨。这比起布袋不仅效果好,而且使用更顺手,适用范围更广。
刚接触玉雕时,马金萍认为抛光就是给玉雕做美容的过程。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她越来越理解抛光是对玉雕的再创作,能够让一件玉雕作品的价值最大化。为了精进技艺,2005年,马金萍到上海一家玉雕厂专业学习抛光技艺,2008年成立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先后培养玉雕打磨抛光人员近百名。
基于对作品的理解和负责,她的抛光技艺得到业界认可。樊军民创建的玉雕工作室所有作品都由马金萍玉雕工作室负责抛光,作品在马金萍的手中得到完美展现。经过她抛光再创作的作品多次在“天工奖”“百花奖”“国石杯”上获奖。
“不管是雕刻,还是抛光,都要讲究玉德,对自己的作品负责。”这是马金萍对每位学徒都说过的话。工作室学徒年龄从20多岁到40多岁不等,不管基础怎样,她都手把手耐心教学。从对抛光工艺的认知到作品的创作意图,从打磨手法到最终呈现的效果,她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徒们。
“通过8年的学习,我现在已是一名初级抛光工艺师。我还会跟着老师继续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艺。”通过校企合作来到工作室学艺的刘勤玲说。
马金萍还走进校园,为专业技术人才传授技艺,“特别高兴有越来越多的新人加入这个行业,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近30年的玉雕之路,马金萍的感受颇深:打磨玉的过程,也是在“打磨”自己的人生之路,历经了挫折和磨难,才能成就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