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鉴出新 交融出彩——阳光下的新疆舞③

2021年11月07日 10:05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文化视线】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黄凌燕

  当刚劲有力的刀郎节奏遇到粗犷豪放的山东鼓子秧歌,会产生何种奇妙的效果?答案就在男子群舞《阳光下的麦盖提》里。两种艺术形式巧妙融合,浑然天成,不但让音符、舞步“燃”起来,让“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委“燃”起来,也“燃”到了观众的内心深处,让作品绽放出夺目光彩。“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好的艺术作品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融合,因融合而出彩。

  一来一往 交流融合

  10月27日,就在《阳光下的麦盖提》闪耀“荷花奖”的同一天,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创作的大型原创舞剧《张骞》,在乌鲁木齐市文化中心大剧院首演。这部由国内优秀编导团队和新疆本地艺术家共同打造的舞剧,以宏阔的主题、充沛的情感、震撼的舞台设计,激发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

  从舞台剧《情暖天山》到音舞诗《阳光下的舞步》,再到原创舞剧《张骞》,这是国内著名编导邢时苗在新疆完成的三部曲。近年来,全国知名的优秀编剧、编导、舞者和新疆本地艺术家合作,为新疆打造出一批艺术精品,为观众构建起舞台艺术的集体美好记忆。

  “来自全国各地的编导、音乐家、舞台设计师汇聚一堂,在创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进一步精益求精,让艺术日臻完美。”新疆艺术剧院创研部副主任米克拉依·依布拉音说。

  《张骞》导演之一高山多次荣获全国大奖,在新疆参与多部舞剧的创作,他说:“在肢体语言和舞蹈表现上,新疆艺术家是我的老师,如何表现艺术主旨,搭建作品结构则是我的强项。”

  请优秀的艺术团队和专家来疆切磋交流,同时将有潜质的艺术人才送出去学习。《阳光下的麦盖提》编导之一李梦雨就出自新疆舞蹈人才定向培养,她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7年,如今成为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舞蹈编导系的顶梁柱之一。

  在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每年都有一批演职人员去内地一流音乐学府深造,提高创新创作水平。由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与该团携手编创的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以多媒体技术营造出美轮美奂的魔幻空间,让古老的艺术形式嫁接现代技术,使回荡在丝绸之路上的木卡姆艺术焕发新光彩,走上了北京、上海甚至更广阔的舞台。

  “艺术人才一来一往的交流和融合,为新疆培养出大批能舞能创,有较高艺术素养、思想内涵,又有专业创造力的复合型舞蹈人才,这是未来新疆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新疆舞蹈家协会秘书长高善君说。

  舞蹈语汇 为我所用

  文艺作品要与时代同步,就是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一支舞蹈能够被称为作品而非节目,就在于它的灵魂必须具有时代性。“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是民族民间舞的特点,因而用凝练的舞蹈语汇表达复杂的现实故事,对新疆创作者绝对是不小的挑战。

  “要满足今天观众高质量的欣赏水平,要打动人,必须要赋予艺术作品思想内涵,引入现代编舞理念、创作手法,舞蹈才会好看。”米克拉依说。

  观赏《阳光下的麦盖提》,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刀郎舞和山东鼓子秧歌,还能发现一些芭蕾舞的技术动作。“这些动作虽然很短,却能闪现式地表达人物个性,丰富舞蹈的故事性和生命力。”新疆艺术学院教授、新疆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泳舸说,“刀郎舞的节奏和山东鼓子秧歌鼓点非常和谐,都富有力量,在情感上相通。刀郎舞节奏是连贯的,鼓子秧歌有短暂的停顿,两者神奇相似,艺术工作者就是要找到这种相似,再把它表现出来。”

  作为舞剧《艾德莱斯传奇》总导演,米克拉依说:“这台剧不仅有民族舞蹈,还有现代舞、古典舞元素等,只要能推动剧情,我们全部利用。”形式为内容服务,题材内容有时代性,在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舞蹈艺术风格的前提下,大胆运用现代创作理念对民族民间舞进行创新和突破,真情实感才会从作品中自然流露。

  高山对《阳光下的麦盖提》大为赞赏:“这个作品是旧材料的新组合,是舞蹈主题和舞蹈元素相结合的成功范例。我们能从舞者眼中流露出的幸福光芒体会到舞蹈的主题,而不仅是看到风格。”

  不忘本来 面向未来

  舞剧《张骞》的演职人员中有很多是新疆艺术学院的学生。高山告诉记者,为了更好把握人物特征,在排练过程中,这些学生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了解张骞凿空西域的故事,从而进一步了解新疆历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这部舞剧是以优秀文艺作品教育人、感染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尝试。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手足情深。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新疆舞蹈扎根中华文化里才能舞出辉煌、舞出自信。”中国文联副主席、新疆舞蹈家协会主席迪丽娜尔·阿布拉说,新疆舞蹈要立足中华文化根基,贯通中华文化血脉,融入现代文明,体现新疆特色。

  歌舞剧《情暖天山》,以感动中国人物阿尼帕·阿力马洪为原型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少数民族群众在新形势下的生产生活,情节生动自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时代特色,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舞蹈创作中,如果不能从当代中国伟大复兴之路上碰触到艺术灵感和创作的‘爆发点’,仅仅停留在艺术的表层,舞蹈艺术恐怕很难走远。”高善君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米克拉依认为,新疆舞蹈人要把继承、借鉴、创新的使命担在肩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切实研究掌握舞蹈艺术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技术技巧,同时结合当前舞蹈创作实际和当代观众审美需求,才有可能实现新的创造,推动新疆舞蹈再攀高峰。

[责任编辑: 范国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