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0日 08:51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文化视线】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就像治病前要先确诊,文物修复前的分析研究环节也必不可少。”11月1日,在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纺织品修复室里,27岁的文物修复师邹英杰介绍,每件文物修复前都得量身定制修复方案。
邹英杰留着披肩长发,鼻梁上架副眼镜。她201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来新疆博物馆工作不久,就碰上该馆启动“新疆喀什地区博物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项目”。历经两年零九个月,邹英杰和同事们共同完成了这批文物的修复保护。2021年3月,该项目顺利通过结项验收,并获评“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消毒、清洁、平整……邹英杰说,文物修复秉持最小干预原则,对症下药,“如果一件文物有明显缺失,具有一定强度并可确定其形制,我们就考虑做复原性修复;如果是残片类文物,不清楚形制的话,我们在除尘清洁后,按照其形状定做展存一体的无酸囊匣保存。”
“新疆喀什地区博物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项目”共22件珍贵文物,其中7件需要为文物背衬染色。由于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对色彩比较敏感,邹英杰承担了大部分文物背衬的染色工作。她一边修复,一边学习,一边成长。
修复战国时期方领套头长服的过程,让邹英杰印象深刻。这件文物出土于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形制较为完整但病害严重。毛织物整体呈黄色,但破损处呈褐色,较为糟朽,衣身和袖子残缺不全……这件战国时期方领套头长服修复前“满目疮痍”。
邹英杰他们决定采用针线加固法,即在文物背面加衬一层织物,用针线缝合,加固文物。由于文物的纱线较粗,密度虽小但厚度大,在选择文物背衬时,现代面料很难符合。他们最后选用组织结构相似的天然丝绸作背衬,再将背衬面料染成与文物相近的颜色,使之整体看上去比较协调。
由于文物本体颜色深浅不一,邹英杰需要反复进行染色试验。“先小样试验,再对整块背衬布料染色。”对邹英杰而言,耐心和细心是她日常工作的关键词。“染色中最忌急躁,染料即使有0.01克的差池,也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效果。”邹英杰一遍遍试验,用了两周时间,才使背衬呈现出满意的效果。
一件织物要染多少遍才能达到与文物相近的颜色?邹英杰没细数过,在一幅图片中,记者看到41块染色的小块布料图片,邹英杰说,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为织物染色短的要一周时间,长的要一个月左右。背衬在恢复文物本体形制面貌的同时,还对文物起到支撑作用。
“文物修复听上去神秘有趣,其实单调枯燥,要求严格,要静得下心来、坐得住,才能把文物修复好。”邹英杰说,“修复文物,不仅是在延长文物的生命,更是在与历史对话。能让千年织物经过修复重现往昔光华,我们感觉非常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