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霓裳光彩重现

2021年11月11日 08:36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踏上新征程 开创新局面】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海峰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11月5日,谈及新疆喀什地区博物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自治区文博院副院长、新疆博物馆馆长于志勇说,“这批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引人瞩目。提升文物修复能力,将更好发挥文物资源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能力提升

  助力文化遗产传承

  保持修旧如旧,实现文物“复活”,就是要让看得见的文物去展现看不见的历史。

  新疆喀什地区博物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项目共涉及22件文物,其中8件国家一级文物,年代从春秋战国跨越到民国时期。“在全国其他省区很少能见到这样大尺幅的年代较早的纺织品文物,非常珍贵。”于志勇说。

  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大量的有机质文化遗存在新疆得以完好保存,新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出土纺织品文物、纸质文书等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新疆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占我国古代纺织品文物数量的一半以上。这些珍贵的丝路遗存是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生动诠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于志勇表示,“新疆纺织品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2011年,为了提升新疆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能力,国家文物局决定,在新疆博物馆建立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新疆工作站。10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充分发挥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专业领域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依托新疆博物馆丰富的纺织品文物资源,为新疆培养了一批纺织品修复保护人才。

  如今,新疆博物馆的修复人员已能独立完成文物修复方案制定、文物本体修复、文物修复档案编写、文物修复报告编写及文物检测分析等相关工作。“这些年,新疆博物馆的纺织品文物修复能力显著提升,这次获奖是历史性的突破。”自治区文旅厅文物管理处处长李军说,文物修复背后体现的是文脉传承,助力文化遗产传承不绝,让中华记忆历久弥新。

  匠心巧手

  让文物穿越时空

  新疆喀什地区博物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项目于2017年10月启动,新疆博物馆纺织品组的修复师们,以3年之功,让这批穿越历史沧桑的丝路珍宝重放光彩。

  11月4日,记者走进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纺织品组,仿佛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巨大的可移动工作台,周围摆满形形色色的工具、布匹、染料。

  33岁的马叶桢是这里的资深修复师,已有11年纺织品文物修复经验。“22件文物中有10件衣服。由于年代太久,缺损、褪色、褶皱、残缺、虫蛀等病害非常严重,许多衣服已看不出原样。”马叶桢说。

  一件宋代的条纹丝绸长衣已朽得掉渣。被漫长岁月啃噬得千疮百孔,只剩一只残破的袖子。“幸好原来的缝衣线比较粗,根据残留的缝衣线走向,我们推断出了它当初的样貌。”马叶桢说。

  如照顾婴儿般小心翼翼地清洗、平整后,修复师再用背衬补全残缺部分。背衬的质地和颜色都要最大程度接近文物本体,面料可以买,染色却是修复师的“硬功夫”。“先染小样,一点点调好色,再染大布。为修复一件纺织品,染色最快也要一周。”马叶桢说。

  4位修复师以4月之功,让这件宋代华服光彩重现,却丝毫看不出修补的痕迹,秘密何在?马叶桢拿出一片薄如蝉翼的绉丝纱,轻轻抽出一根比发丝更细的丝线,穿针引线。“丝线极细,又和文物同色,修复文物时,稍不留神,就看不到线了,修复文物必须全神贯注。”

  两件北宋饰缂丝边缘绢棉袍是喀什地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由于工艺极其复杂,4位修复师用了1年多才完成了高难度的修复。这些“80后”“90后”修复师以匠心巧手,让22件丝路珍宝得以风采重现。

  由藏变展

  修复成果迅速呈现

  一完成修复,这批珍贵文物就在喀什地区博物馆展出,和观众见面,拂去了岁月尘埃的丝路珍宝让人惊艳。

  “以往限于保护技术落后,新疆的纺织品保护手段很初级,通常只能简单地清洗、压平,就放进库房收藏起来。现在,修复保护水平提升了,修复好的文物我们会尽快展出,让文物保护的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效益。”李军说。

  2017年7月,新疆博物馆原创的《指尖旋舞艺成天工——新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开展,展览汇集了丝绸之路新疆段出土且经修复保护后的精品文物130件/组,这个反映新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阶段性成果的大展曾在边城掀起观展热潮。

  李军介绍,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新疆工作站建立10年来,先后完成了新疆博物馆藏山普拉古墓群出土纺织品保护修复项目(一期)(二期)、新疆喀什地区博物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项目、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博物馆藏出土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等多个项目,累计保护修复文物300余件套。“这些修复的文物先后都已展出。”李军说。

  与此同时,新疆博物馆还充分发挥龙头作用,积极帮助各地州博物馆开展修复,已为地州市培训5位修复师,全疆的纺织品修复保护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在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记者看到一种精致透明的无酸囊匣,马叶桢透露,她和同事自主研发的这款纺织品文物囊匣正在申请专利。“现在,修复和展陈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了。我们研发了这种展藏一体的囊匣,修复好的纺织品文物放在里面,既可展出,也可收藏。脆弱的纺织品文物可以不必来回‘搬家’了。”

  “随着新疆文物修复水平的提升,将会有更多的珍贵文物‘活’起来,从沉睡的库房走进展厅,用更生动的方式讲述在古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更大作用。”于志勇说。

[责任编辑: 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