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服务 情系“三农”——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2021年11月22日 08:48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毅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立足“三农”实际,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紧盯“三农”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为群众办实事”就推进到哪里,以实践活动成果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地指导 助农增收

  今年,麦盖提县央塔克乡三八村棉农吾斯曼·卡迪尔管理种植的410亩棉花实现了大丰收,收入比去年增加15万元,实现了增产又增收。

  “如果没有农技人员送来的科学种植技术,今年的丰收可能就无法实现了。”吾斯曼说,今年棉花播种期遭遇了低温天气,棉花生育期被推迟,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棉农改进种植技术,手把手传授病虫害防治、保花保果等方面的规范性技术,提高棉农种植技术水平,为全年的丰收奠定了基础。

  今年以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组织百名专业技术人员赴12个植棉地州市、34个植棉县市,开展为期20天的全覆盖拉网式田管技术服务,通过指导农民落实水肥管理、适期打顶等关键技术措施,帮助农民提升棉花田间管理水平,助力丰产丰收。

  同时,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围绕我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结合农时农事,采取弹性学制,通过送教下乡、“半农半读”形式,就近就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着力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青年农场主、农业经理人、合作社负责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等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业从业人员。截至目前,今年全区已累计培训各类高素质农民15300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

  积极试点 创新发展

  把各家庭院分散的小块地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用手机就能控制浇水施肥……今年,沙雅县海楼镇依干齐村的村民在庭院空闲土地用上了现代农业的管理方式。

  今年,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印发南疆庭院小型节水灌溉研发及试验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立足南疆乡村实际,试点南疆庭院节水灌溉,助力庭院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沙雅县按照该项目要求,在县域内7个乡镇试点推行庭院经济“大合作小联户”生产模式,探索庭院经济碎片化向集约化、资源化向产业化、分散化向协同化、单一化向整体化的运行机制,提高庭院经济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力争解决庭院种植水肥利用率低、灌溉无保障等问题。

  “‘大合作小联户’的生产模式将相邻村民庭院中分散的空地集中起来,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沙雅县海楼镇依干齐村村民吐尼亚孜·卡依木说,今年,他领办了8亩庭院土地开展蔬菜生产,除去给村民们的分红,自己还能收入1万多元。

  “大合作小联户”推广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就是灌溉问题。为此,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组织专门技术团队,充分考虑南疆庭院特点,研发筛选可复制、能推广、适合南疆大部分农户情况的灌溉模式,组织乡村农技人员负责开展农艺栽培、水肥一体化服务技术指导,确保项目落地,惠及农民。

  “分散的庭院空地集中后,安装了全新的灌溉设施,实现了统一控制,恒压供水。”吐尼亚孜说,新的灌溉系统不仅操作简单,种植蔬菜亩均水费也由过去100元降至30元,节本增效十分明显。有了新技术的支持,庭院经济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发展产业 促进就业

  今年,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集群集聚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农产品就近就地加工增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今年,在墨玉县新疆美比特食品有限公司工作的麦麦提托合提·艾尔肯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收入也比过去提升了一大截。

  “我现在是企业调理二部车间生产副经理,每月收入4500元。”麦麦提托合提高兴地说,在企业工作两年来,他先后在车间多个岗位工作学习,已经熟练掌握各个技术环节。今年被企业调整到管理岗位工作,帮助更多新员工成为熟练的产业工人。

  麦麦提托合提工作生活的变化与企业发展、产业进步息息相关。今年,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持续推进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提供有力保障。全区先后建设福海县、昌吉市、博乐市、墨玉县等5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上千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初步构建起县有加工园区、乡镇有加工集聚区、村有加工车间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目前,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带动越来越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全区“四级”(国家、自治区、地州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151家,各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预计超1200亿元,“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责任编辑: 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