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脚步和镜头丈量新疆

2021年11月29日 08:44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文化视点】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10月24日,“2021年·第四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评选结果出炉,纪录片《渡过塔里木河的船》获金收藏奖。此前,在第五届北京纪实影像周“提案8分钟‘十佳提案’名单”中,纪录片《阿吾勒》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入选。

  这两部纪录片均出自纪录片导演、新疆师范大学原教授刘湘晨之手。

  “每年我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扛着摄像机在全疆各地来回穿梭,拍摄了不低于2万分钟的影像素材,这种情况持续了20多年。”11月19日,刘湘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40岁以前,刘湘晨当过中学教师、大学教师、期刊编辑、作家。40岁那年,他第一次扛起摄像机,深入帕米尔高原,拍摄纪录片《太阳部族》,从此他和纪录片拴在了一起。

  车辆在沙漠中行驶,途中休息时,大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宽衣解带抖沙子。“沙尘扬得眼睛睁不开,啃馕得用手遮住嘴,不然一口吃下去都是沙子。”刘湘晨说。

  为了找到合适的拍摄对象,他与摄制组冒风雪、穿山谷、翻达坂,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来到了名叫依沙布拉克的小村庄。这里,下雪时人进不去也出不来,他就和牧民、羊群、马、牦牛泡在一起7个月。

  帕米尔高原最终成就了《太阳部族》,这部纪录片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连续播放4年,相继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播出。

  拍纪录片《山玉》的时候,刘湘晨既当导演又当摄像,只身一人与采玉人一起上昆仑山,寻矿脉、打矿眼,在悬崖峭壁间穿梭爬行,脚下就是万丈深渊。《山玉》后来入围第九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并在全球同步发行。

  拍《阿吾勒》时,他和拍摄对象汗德克一家遇到了暴风雪,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风雪夹杂沙粒,刮得人眼睛都睁不开。600多只羊在风中走散,刘湘晨就和牧民一起出动找羊。

  他承拍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片《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获国际评委全票通过,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重要影像推介。

  20多年来,他拍摄的作品在国内外广受关注。他本人是“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纪录片60年发展历史中6位“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之一、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十年特殊贡献奖”获得者。

  《阿吾勒》和《渡过塔里木河的船》的获奖,在刘湘晨看来,得益于自己始终关注新疆。

  “新疆是多元文化荟萃之地,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一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富矿。《阿吾勒》以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记录他们在草原上迁徙的生活;而《渡过塔里木河的船》记录了阿克苏棉农玉苏普一家人的故事,都是对新疆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真实记录。”刘湘晨说,记录新疆丰富多样的文化存在,讲述人们的和谐生活,特别是展示近年来新疆的巨大变化,是一种全景的记录和有温度的表达。

  “2012年,我启动了一个计划,要用15年到20年的时间,为新疆各族群众拍摄5部影像作品,呈现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刘湘晨说,《阿吾勒》和《渡过塔里木河的船》都是这项计划中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 王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