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接力做传统弓箭“守艺人”

2021年12月17日 09:18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非遗故事】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搭箭,拉弓,瞄准,“嗖”的一声,箭离弦飞出……12月14日,在乌鲁木齐市城建大厦一间宽敞的办公室内,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伯族传统弓箭制作技艺传承人伊陈永一箭射中靶心。他的工作室四周墙上挂满形制不同、大小各异的弓箭,桌上放着各种制作传统弓箭的材料。拉弓射箭、制作弓箭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生逢一个好时代。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传统弓箭制作技艺是我的责任和使命。”伊陈永说。他出生于“中国箭乡”——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父亲伊春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小时候,伊陈永就帮父亲制作弓箭,慢慢地也喜欢并学会了制作传统弓箭。

  “我的祖辈都是制作锡伯族传统弓箭的匠人。上世纪90年代,父亲偶然见到了一把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弓箭,便花费大量时间查阅《天工开物》《考工记》等古代典籍,决心复原祖辈用过的传统弓箭……”伊陈永说。

  为了帮助父亲实现愿望,伊陈永从南方找来制作传统弓的水牛角,又请东北的朋友寄来了桦树皮、牛筋、鱼胶。伊春光用最传统的材料,按照1∶1的比例将那把弓复原出来,使沉寂已久的锡伯族传统弓又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制作一把传统弓需要多长时间?伊陈永说,过去受气候的影响,所有的原材料按季节取材加工,而且使用原始器具,一把弓短则需要一年,长则三年才能真正完成。现在,通过现代器械和工具,部分原材料加工不受时间限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制作周期。

  伊陈永喜欢看弓箭制作技艺方面的专著和文章,还不遗余力地宣传非遗文化。为让传统弓箭文化走得更远,2007年,父子俩创建了锡力旦中华传统弓箭文化研究网;2012年,又成立了新疆锡力旦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方式宣传非遗。2014年,该公司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和“新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随着“锡力旦”弓箭文化的传播和弓箭制作技艺的不断提高,他们陆续接到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订单。

  “弓箭是靠时光和技艺打磨出来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很复杂,需要有匠人精神。”伊陈永说,比如砸牛筋这个环节,如何泡牛筋,怎么砸牛筋,砸多少下都是有讲究的,一丝一毫都不容马虎。

  如今,伊春光、伊陈永父子俩研制开发了多个系列传统弓箭,还结合文旅市场需求,创新和研发了一批“现代版”传统弓箭,拥有实用、外观、结构等6项国家专利和2个商标、9件作品版权。他们不仅为学员传授传统弓箭制作技艺,还积极推动传统弓箭研学实践。

  “对于非遗,不能仅停留在开发阶段,更要活化,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伊陈永说。目前,父子俩正在筹建集射艺文化展示、爱国主义教育、民俗体验等于一体的“中华传统射艺文化博览园”,希望通过这个博览园,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传播非遗,同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人感受它的魅力。

[责任编辑: 范国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