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洞遗址保护再“上新”

2021年12月17日 09:18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文化视点】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海峰

  寒冬腊月,吉木乃县冰天雪地,位于托斯特乡草原石城景区的通天洞遗址考古工作站建设工地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考古工作站占地33亩,集考古研究、公共展示、文旅研学为一体。入冬以来,室内展厅、公共考古体验区的内装修一直按进度推进。”12月10日,吉木乃县委书记李林飞告诉记者。

  为遗址筑起安全网

  2016年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考古发掘通天洞遗址,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是新疆地区发现的第一个具有明确地层的旧石器遗址,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考古队撤走了,遗址若无防护,很可能会受到人畜侵扰,破坏珍贵遗存。”9月底,当年的发掘工作告一段落,通天洞遗址考古队领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军向吉木乃县有关领导透露了内心的担忧,他建议“在遗址四周修建保护围栏、设置安防设施”。

  在县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吉木乃迅速筹集资金,为通天洞遗址筑起了“安全保护网”,不仅设立了保护围栏,还安装了先进的监控设备,并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装置解决安防设施的用电需求,使县文物局等单位可实时监控遗址周边动态。

  “当年11月,吉木乃县就完成遗址安防工程,我们完全没想到!”于建军由衷地说。

  “通天洞遗址增强了历史信度,活化了历史场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李林飞说。

  发掘6年遗址区域安然无恙

  接下来的事,让考古工作者更加感动。通天洞遗址所在区域涉及几家牧民的草场。2016年冬天,吉木乃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遗址周边的牧民进行了草场置换。“这样就为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创造了最优环境,让我们可以潜心进行发掘研究。”于建军说。

  除了24小时监控,还有3位文物看护员,四季巡逻守护。2016年至今,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已持续了6年,遗址区域安然无恙。

  2017年,通天洞遗址当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持续至今的考古发掘,每年都有令人惊喜的重要发现。

  通天洞遗址出土了5200多年前的小麦、青稞和约5000年前的黍(黄米)。前者来自西亚,后者来自中国华北。黍麦相逢在通天洞遗址,表明在5000年前的时候,这里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通天洞遗址首次发现了新疆距今8900年—13000年明确的、连续的细石器地层;这里也出土了目前新疆最早的锡青铜。

  “可以说,通天洞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处底蕴极其深厚的文化宝藏。”于建军说。日前,在中国考古“百年百大”考古项目评选中,通天洞遗址以其耀眼的考古成果入围初评。

  草原石城景区是吉木乃县全力打造的4A级旅游景区,通天洞遗址的考古发掘吸引了更多游客慕名前来。近年来,研学游不断升温,通天洞遗址考古队定期举办考古工地开放日活动,传播历史文化知识。于建军欣慰地说:“现在,遗址周边的牧民都会自豪地告诉游客:我们那儿有古老的宝贝。”

  打造多功能考古工作站

  今年下半年,投资千万元的通天洞遗址考古工作站正式开工,预计2022年竣工。

  2017年7月,全国顶级考古专家学者会聚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发掘现场,对其学术价值给予高度评价,也为进一步保护研究支招,当时就提出:建一个考古工作站。吉木乃县把这件事列为“亟待解决”的重要工作。“这期间,两任县委班子都给予考古工作全力支持。”于建军说,“我当时仅从考古工作考虑,建议工作站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吉木乃县委从更高的角度来谋划这件事,面积扩大到33亩。工作站不仅是一处支持田野考古发掘的智能集合平台,还将成为新疆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基地和公众体验考古、接受历史文化教育、开展精品研学游的多功能平台。”

  考古工作站建在托斯特乡最东侧,这里正是进入吉木乃县的第一站。“游客在这里可以了解通天洞遗址的发掘成果,感受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于建军说。

  “我们不遗余力地保护通天洞遗址,就是希望让考古发掘展现的辉煌灿烂中华文明得以更好传承和弘扬,为人们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李林飞说。

  记者感言

  让文明宝藏闪闪发光

  张海峰

  从建防护栏到草场置换,再到打造综合性考古工作站,通天洞遗址保护步步升级,让人看到了吉木乃县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和力度,令人感佩。

  步步升级的保护举措为考古工作者创造了良好工作环境,通天洞遗址考古硕果频出,关注度不断提升,也带动了吉木乃县和草原石城景区的知名度,让人们对遗址在保护基础之上的开发利用充满期待。

  每一处经过考古发掘论证的遗址都是一座富矿。它们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智慧、艺术养分,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研究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能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能造福一方百姓。守护好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是社会责任,更是文化担当。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南北疆发掘了一批名闻全国的古城遗址,它们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也是当地发展文旅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

  必须认识到,这些穿越千年万年的古代遗址都非常脆弱,经过考古发掘后,若不能及时进行科学保护,很容易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湮灭在戈壁黄沙中,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

  期待全疆更多的地方能借鉴吉木乃县的经验,立足长远,勇于担当,让新疆大地上珍贵的历史遗存能够长久地保存下来、活起来,成为生动的历史文化教科书,不断丰富和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责任编辑: 古丽革乃·艾尔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