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有情怀有温度的新疆故事

2021年12月31日 09:07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文化视点】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

  今年,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疆篇章,我区作家深入天山南北城市乡村采风,认真思考、潜心创作,创作出一批有情怀、有温度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深情歌唱美好生活

  怎样用文学反映时代进程、关注人民心声、展现壮阔的时代画卷?自治区作协主席阿拉提·阿斯木用长篇小说《夜莺歌唱黎明》交出自己的答卷。

  这篇小说以边城橡树巷大院为背景,讲述了沙拉买提奶奶一家人和各族邻居交往交流交融、和谐共处、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

  阿拉提·阿斯木前往伊犁、塔城、阿勒泰及喀什等地,深入了解城镇居民生活,观察和思考他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由此而来的思想观念转变。他说:“在这个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生活中的夜莺,去歌唱美好生活。我想,我们作家也应当有这样的追求和自觉。”

  很多作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创作的主线,以文学方式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自治区作协副主席叶尔克西·库尔班拜克今年先后创作出《歇马台》《白水台》两部长篇小说。《歇马台》以上世纪80年代新疆农村牧区改革为时代背景,讲述牧民托雷别克一家在时代潮流中转变身份,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依靠自己的勤劳努力,摆脱贫困走进新生活的故事。今年,中国作协创联在北京为这部小说召开了专家座谈会,评价其“是一部植根于新疆丰厚的中华文化根脉,具有历史纵深视野的诚意之作”。

  “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给作家提供了最鲜活的素材。”叶尔克西·库尔班拜克说。

  给予英雄最深情的褒扬

  作家赵光鸣心里始终怀有一个“英雄梦”,在他近40年的创作生涯中,这个愿望像一面旗帜在远处招展,呼唤他写一部扣人心弦的英雄题材小说。今年,他创作出版的《伊吾河穿过群山》,实现了这个愿望。这部书以1950年伊吾保卫战为背景,让70多年后的人们感性而立体地了解这一段可歌可泣、悲壮伟大的历史。

  为深入了解当时的战地环境,73岁的赵光鸣了解和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先后去伊吾、小堡、沁城等英雄事迹发生地走访,还爬上喀尔里克山脉北高峰的碉堡。“捍卫英雄,捍卫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未来。新疆是创作英雄题材作品的富矿,值得我们写的英雄故事还有很多。”赵光鸣说。

  作家王族创作的长篇小说《达坂兵》为人们展现了另一群天山筑路老兵的英雄群像。今天,连接天山南北的独库公路已成为造福各族群众的生命通道和经济命脉,更因其沿途的壮美风光,成为新疆首屈一指的网红公路。然而,这也是一条数万名官兵经过10年艰苦鏖战,几乎是“用命换来”的路。小说《达坂兵》讲述了副营长李成军、连长欧阳家良带领工程连队,先后在“老虎口”、玉希莫勒盖达坂隧道、巴音布鲁克草原等地克服千难万险开山筑路的故事,168名战士长眠于此。

  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今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地雕像》和《西部》杂志推出的“时代楷模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专刊”,让新疆的当代英雄模范成为人们集体礼赞和致敬的对象。

  舍身救人的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勇斗暴徒献出生命的艾热提·马木提、为国戍边的“最美奋斗者”魏德友、全国劳动模范赛福丁·伊斯热依力、著名沙漠化防治专家刘铭庭等8位模范人物的事迹在新疆家喻户晓。今年初,自治区文联秘书长熊红久带领主创团队成员奔赴天山南北,深入这些模范人物生活的地方采风。赵青阳、毛玉山、张弛、艾贝保·热合曼、高天龙等新疆报告文学作家,在采风活动中收集了大量素材,力求用新材料、新视角生动描摹这些模范人物。

  创作中,作家们以充沛的创作激情、鲜活的语言,生动记录并注重多样化的创新表达,把真实事件、平民视角、家国情怀有机结合起来,将模范人物的塑造嵌入个人化叙事,为新时代新疆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新范例。

  “采写拉齐尼·巴依卡是我人生的一段珍贵记忆。”赵青阳先后4次来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在拉齐尼·巴依卡家世代生活放牧的小山村,体味他的人生历程和精神基因。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屯垦戍边史和可可托海矿区的历史,为我区作家提供了创作不竭的母题和灵感。新疆军旅作家王有才、王啸风的纪实文学作品《屯垦戍天山》和作家董立勃的长篇小说《可可托海往事》,就是作家以人文情怀和温暖可触的文字呈现那段激情岁月中普通人无私奉献的新疆故事。

  王有才和王啸风带着一堆堆发黄的资料,走进英雄奋斗过的连队,走进兵团职工家里,在牧区草场、在可克达拉市拜访老军垦遗孀与退伍老战士,聆听前辈讲述革命历程,还在大田林网间与职工交流,同吃同住……最终,这部对兵团历史全景式回顾的纪实作品《屯垦戍天山》创作出来了。

  “在那段艰苦岁月里就是有这么一群人,始终将屯垦戍边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对国家、对生活、对未来心怀感恩和希望,令人钦佩和动容。”王有才说。

  而对小说家董立勃来说,走进可可托海的尘封往事,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多年积淀后的一次创作使命的感召和回馈。董立勃用一年时间搜集和研读有关可可托海的各种资料,寻找其中有价值的文学元素。之后,他深入曾经的矿区,“钻进矿洞,抚摸风镐留下的痕迹;伫立在座座矿渣堆成的山峦前,似乎又见矿工身背肩扛、负重前行的身影;徜徉在额尔齐斯河边,倾听白桦林深处依稀传来手风琴伴奏下的青春之歌;站在小镇中间那座连接南北的木桥上,我仿佛置身于上下班时涌动的人潮,似乎还嗅到了浓烈的汗味和烟味。”他还前往苏州探望亲人中的一位矿区第一代建设者。最终写下20万字的长篇小说《可可托海往事》,写出这些平凡人身上忠诚、干净、勇于担当的高贵品格。

[责任编辑: 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