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底调查,悉心守候,多方保护,观鸟爱好者跟拍珍稀鸟类——

白头硬尾鸭是这样安家的

2022年01月11日 09:14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美丽新疆·关注生物多样性】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冬季的乌伦古湖天高云淡,白雪掩映下的湿地公园里,不时有小鸟在树梢休憩,引来摄影爱好者驻足拍照。 

  “两个月前,最后一批白头硬尾鸭迁徙而去。”2021年12月21日,新疆观鸟爱好者苟军说,“我们已经连续多年在这里观测到白头硬尾鸭及其幼鸟,说明它们已经在这里安家落户。2020年春天,观测到的数量达到114只。”

  探寻足迹

  回顾多年观鸟历程,苟军发现,以前观鸟是追求鸟种的积累,越稀罕越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玩下去的难度越来越大。能不能集中众多观鸟爱好者的力量,在看好身边鸟的同时,也为保护新疆的鸟类作点贡献?

  有了初步思路后,这些观鸟爱好者们决定把身边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情况摸清楚,汇总在一起形成一幅新疆鸟类状况地图,为观鸟活动的开展和普及提供指导信息,为政府的生态决策提供鸟类方面的数据支持。

  白头硬尾鸭,就被列入观测之中。

  2020年4月3日,苟军和十几名新疆观鸟爱好者同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巡护队一起在湿地开展本年度“任鸟飞”项目的第一次鸟类调查,调查的重点目标就是白头硬尾鸭。

  时值乌伦古湖候鸟迁徙归来之际,湖滨大道两侧的湖面上已经迁来的大量水鸟在觅食,空中飞舞着各种鸥类。调查队员们正在水边通过单筒望远镜观察记录着水面的鸟儿,突然,空中传来一阵鸟类集群飞行带来的哨声,一大群野鸭从天而降,落到了大家的视野里。

  苟军通过望远镜看到了一片密集的蓝嘴巴,这是白头硬尾鸭雄鸟最典型的特征,它们因白色的头和常常翘起的尾巴而得名。反复计数核对后,共有114只。

  “这是白头硬尾鸭目前在中国观测到的最大种群记录!我们幸运地目睹了白头硬尾鸭从西亚的越冬地回到乌伦古湖的壮观场景。”苟军介绍,白头硬尾鸭属于雁形目鸭科鸟类,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国际濒危物种,在全球的数量约有7000只至1.31万只,主要分布在西班牙、俄罗斯、土耳其、伊朗、蒙古等国,在中国仅在新疆有繁殖,以往每年数量仅有数十只,已于2021年升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早在2007年6月,观鸟爱好者张耀东就在乌鲁木齐市九家湾水库首次观察到了3只白头硬尾鸭,随后鸟类爱好者们又在西山白湖(现名白鸟湖)以及奎屯郊区的湿地发现了少量处在繁殖期的小种群。这是中国境内首次发现白头硬尾鸭繁殖种群。

  随后的10余年里,为摸清新疆白头硬尾鸭的种群数量,苟军等鸟类爱好者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鸟类专家马鸣一起,走遍天山南北做调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它们在新疆的分布情况。白头硬尾鸭仅在乌鲁木齐、奎屯郊区的湿地以及阿勒泰的少数几个地点有少量繁殖,迁徙期和冬季在南北疆的各湿地有零星记录。

  在调查中,他们发现,白头硬尾鸭对生活环境有严格的要求,喜欢选择受干扰小,长有茂密芦苇的湖泊湿地繁衍生息,这些年在生态环境良好的阿勒泰地区维持着健康的繁殖种群。

  “要想保护好白头硬尾鸭,最重要的工作是保护好它们的栖息环境。”苟军说,现在,随着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生态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鸟类爱好者等社会力量开展的保护行动越来越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新疆白头硬尾鸭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相守结缘

  36岁的阿依木拉提·达吾列提别克是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一名管护员。工作6年来,他几乎走遍了湿地公园的各个角落,从分不清楚大雁和野鸭,到对各种鸟类的个体特点、生活习性、栖息地了如指掌,成为湿地小有名气的鸟类专家。如今,单凭看鸟的毛色,他就能叫出130多种鸟类的名字;单听鸟叫,他就能辨别出50多种鸟类。

  说起和白头硬尾鸭的故事,阿依木拉提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

  “2019年4月初,在巡护过程中,我在浅水域的芦苇荡里发现了一种长着亮蓝色嘴壳的鸟,很独特。我立马拿起手机,通过鸟图册查资料,得知这就是‘唐老鸭’的原型——白头硬尾鸭,而且是濒危动物,从那天起我每天都关注它们的一举一动。”阿依木拉提说。

  2019年6月的一个早晨,阿依木拉提在湿地巡护时,一阵“呱呱呱”的叫声引起了他的注意——扒开身边的芦苇荡,他发现是两只白头硬尾鸭带着4只雏鸟。说起3年前的这次发现,阿依木拉提的眼里泛出柔光:“特别激动,全球濒危物种居然在这里繁衍后代了。”

  阿依木拉提看着雏鸟们跟着“妈妈”一起觅食、学游泳、学起飞,慢慢长大……这个观察过程一直持续到9月底它们迁徙。“当时带着不舍,我和它们挥手告别。”阿依木拉提说。

  从此,阿依木拉提和白头硬尾鸭结下了特殊的情谊。每年春季,他会在湿地公园等候这些朋友,到了秋天,目送它们离去。

  “其实动物和人一样充满灵性,通过和这些白头硬尾鸭相处,我发现只要保持安全距离,它们也会在我们眼前游来游去。这时,我会当起它们的摄影师,而它们也会摆出各种造型配合我。”阿依木拉提笑着说。

  近年来,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保护鸟类采取了多种措施。公园管理局成立了一支由18名管护员组成的巡护队,还建了8个管护站,更好地保护这片鸟类乐园。

  “通过每年的监测和保护,我们发现乌伦古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水越来越清,候鸟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作为一名管护员,我很自豪,对它们所做的一切没白费。今后我要不断提高自己鸟类方面的知识水平,为保护鸟类贡献自己的力量。”阿依木拉提说。

  保护之路

  “爱鸟所以拍鸟,拍鸟更要保护鸟。”采访过程中,这是邓云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邓云俊是阿勒泰地区一名摄影爱好者,在他的家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鸟类照片。

  “你看,这是我在乌伦古湖拍摄到的。”只见照片中,一对白头硬尾鸭带着雏鸟在湖水里觅食、遛弯儿,很是悠闲自在。“全球濒危物种白头硬尾鸭在乌伦古湖湿地成功繁殖,是一件大事、喜事!”邓云俊欣喜地说。

  而拍下这一画面的过程非常不易。邓云俊说,白头硬尾鸭非常警觉,拍它是一种挑战。在烈日下、草丛中、水塘里站或趴几个小时是常事。“有时一待就是10个小时。到了夏季,被蚊子咬得浑身都是包……”说起拍摄的经历,邓云俊滔滔不绝。

  通过查阅各类资料,邓云俊了解了白头硬尾鸭的生活习性和迁徙时间。令他感到兴奋的,是蹲守野外的近半年时间里,竟拍到了白头硬尾鸭在湿地繁殖、觅食、教雏鸟游泳、嬉戏的生动画面。

  “这是白头硬尾鸭妈妈带着5只雏鸟觅食的照片。”画面中,只见5只小宝宝正模仿着妈妈,时而在水中觅食嬉戏,时而钻进妈妈羽翼里,露出圆溜溜的小脑袋,有一只雏鸟很顽皮,还爬上妈妈的背,一直不下来。

  连续观察了两天,邓云俊发现,雌白头硬尾鸭护崽能力很强,一旦发现有其它野鸭或骨顶鸡靠近雏鸟,鸭妈妈会立刻游向对方,摆出随时准备开战的架势。

  “虽然拍摄过程艰辛,但是我觉得能把这些图片展示出来,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保护行列,才更有意义。”这些年,邓云俊把拍摄的照片在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鸟类长廊里作为科普展出,一张张灵动的图片,生动诠释着这里的生态之变。

  邓云俊说,每当看到这些美丽的精灵在空中翱翔,在水中游弋,看着它们在新疆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就会感到非常欣慰。他希望通过这些精美的鸟类照片,让更多人喜欢、认识鸟类,从而保护鸟类和它们的生存环境。

  记者手记

  行动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2021年,珍稀鸟类进入乌伦古湖的新闻频频可见,除了大天鹅、白尾海雕、卷羽鹈鹕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种群数量稳步上升;火烈鸟、红颈瓣蹼鹬等珍稀濒危鸟类也在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相继被发现。这在充分展现生态之美、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显示了新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新疆幅员辽阔,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

  近年来,新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以福海县为例。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福海县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路径与机制,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实行野生动物保护奖惩机制、严格落实水域常年禁渔区、天然水域禁渔期管理制度,建设湿地管理站、鸟类救治繁育站等,湿地鱼鸟数量持续增加。前不久,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里专门为昆虫建了“宾馆”,为鸟儿搭建了“别墅”。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目前,乌伦古湖区域内动物达101种、鱼类23种,鸟类由2017年监测到的67种增加到目前的271种。

  不仅是在福海县,G7京新高速伊吾—巴里坤段为牧民转场和野生动物迁徙修建了通道;在尼勒克县218国道185路段作业中,为了保护石堆中正处在“新生儿期”的粉红椋鸟,施工单位决定暂时停工数日,等幼鸟跟着妈妈飞走后再继续施工……一个个细节中可以看到,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能力日益增强。

  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离不开多方形成合力。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生态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广大各族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鸟类爱好者等社会力量开展的保护行动越来越多。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美好生活的多样性,人人皆有责,人人当尽责。让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生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让新疆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责任编辑: 姜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