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眼”揭秘唐代戍边将士生活

2022年01月20日 08:51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文化视点】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海峰

  “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考古发掘过程中,我们和国内多所高校、多家研究机构合作。科技考古为我们提供了一双可以穿越千年的‘眼睛’,助力全面揭秘唐代边塞生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克亚克库都克烽燧考古队领队胡兴军说。

  地处尉犁县荒漠中的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在唐代被称为“沙堆烽”。从2019年至今,通过连续3年的考古发掘,该烽燧出土了大量珍贵遗物,震惊国内外。

  “最初,学术界认为这座烽燧很可能始建于汉晋时期,沿用至唐代。我们和兰州大学合作开展古环境研究,证明烽燧所在的沙堆是逐渐堆积形成的,通过光释光测年法发现最后形成时间约在魏晋时期。根据地层堆积、出土遗物、碳十四测年结合历史文献,最后确定沙堆烽的始建和使用都在唐代,大致年代在公元692年至公元790年之间,延续了近100年时间。”胡兴军介绍,“科技助力让我们彻底搞清楚了沙堆烽的身世。”

  沙堆烽还出土了一批动物骨骼和植物标本。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找到”马鹿、野猪、黄羊、野兔、马、牛、羊、驴、骆驼、天鹅、白鹭、鱼等十几种动物;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发现40多种不同植物,既有水稻、青稞、大麦、小麦、粟、黍、黑豆、豌豆等粮食作物,还有桃、杏、枣、核桃、沙枣、新梅、亚麻、葱、甜瓜、葫芦等园艺作物。“这些成果让我们对唐代戍边将士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胡兴军说。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人员还对出土遗物进行残留物分析,在葫芦残片上发现了丁香酸,这正是葡萄酒的主要成分。这一发现,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场景再现。

  烽燧出土大量唐代服饰残片,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破解了纺织染料配方。烽燧出土的几十件金属器,由北京科技大学对其成分构成和铸造工艺进行了分析。出土文书的纸张由南京博物院等多家单位进行研究,通过检测发现文书纸张多为麻纸,另有少量皮纸。用扫描电镜及红外光谱分析,推断纸张样品个别添加有矿物类的填料或者涂料,表面有施胶的工艺。

  “考古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更加深入广泛结合,为历史遗存的精准解读提供了‘望远镜’和‘显微镜’,让我们对古代社会的认识更全面、细致、生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说。

[责任编辑: 姜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