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丨一勺糖稀绘万千世界

2022年01月31日 10:19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熬糖、搅拌、看黏度,舀糖稀、找落点、浇糖画……在一系列熟练的动作完成之后,一幅精致灵动的糖画福字在非遗项目糖画代表性传承人丁培手里诞生。

丁培在非遗新年巴扎做糖画。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摄

  “这是我第7年参加天山南北贺新春非遗年俗展,我见证了非遗新年巴扎从不到10个展位,到现在有几十个展位的变化,这其中包含着群众对非遗技艺越来越多的关注,还有传承人的坚守。”丁培说。

  丁培是一位玉器雕刻师,2007年在成都结识了一位糖画手艺人。“老师傅在公园里做糖画,眼睛始终在画台和糖锅之间流转,做一个在架子上插一个,然后仔细打量一番。”丁培说,他当时就被迷住了,恳请向老师傅学艺。

  糖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既是工艺品,也是食物,制作工具只有一勺一铲一纸一签。做糖画的人没有样本可参考,每一幅画都得在心中、脑中成形,然后在白纸上浇下糖稀,趁热一气呵成,没有涂掉重来的机会。

糖画的摆放在丁培手里也有讲究。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摄

  “浇绘完成,在糖画上放上竹签待凝固,然后轻轻从石板上铲起。”丁培说,糖画是否成功取决于糖稀黏度、空气湿度和温度,一项不达标,糖画就做不成。

  有绘画和雕刻的技艺功底,丁培用半年时间学会了糖画。“糖画没有丰富的颜色,也没有多维造型,要画得出彩,全凭作者一只手的功力,尤其当它作为烘托年节气氛的年俗作品时,更需要做到形神兼备,才会受百姓的欢迎。”丁培说自己曾经特别羡慕老师傅做糖画时,身边围了几圈孩子,他们伸着脖子瞪大眼睛,甚至舔着小嘴唇。

  如今,只要逢年过节参加全疆各地举办的非遗年俗展、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丁培的身边也会围起一圈圈的孩子,有买的,有学的。“糖画是我自小就喜爱的东西,我希望更多孩子也能打小就喜欢上它,逐渐掌握它,让这门技艺得到永久的传承。”丁培说。

  让丁培有信心将糖画手艺传承下去的原因,除了后继者,更重要的是来自国家对非遗项目的支持和对传承人的发掘培养。“2016年,我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还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内各省市的糖画技艺人才一起学习交流,受益匪浅。”丁培说。

  传承至今,糖画的题材大多集中在十二生肖、花鸟鱼叶、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及戏曲人物上,丁培一直在寻求造型和制作方式上的突破。

  “糖画平面居多,我想把它改成带有立体效果的浮雕形式,然后裱制入框,让它得以保存更长的时间,成为真正能流传的作品,加强它的‘保质期’和观赏期。”丁培说。

  儿子已经能独立做糖画了,这让性格内敛的丁培也忍不住多夸赞儿子两句,儿子对这手艺的喜爱,让他觉得未来的传承之路多了一个伙伴。

[责任编辑: 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