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二食堂”的滋味摇出来

2022年02月15日 08:49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探老店】

扫码看视频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余梦凡

  沙沙,沙沙。笊篱中的白色糯米粉在晃动中腾起粉雾,一颗颗馅料小块便在这粉雾中翻腾跳跃。经过第16次清水与糯米粉的双重洗礼,棱角分明的馅料摇身一变,成了一颗颗滚圆白胖的手工元宵。

  “元宵摇好喽!”2月6日,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市路二食堂加工坊后堂,65岁的马彦春吆喝着,声音一如20年前刚开店时浑厚有力。

  日摇元宵半吨

  “老乌鲁木齐人都知道乌鲁木齐有个二食堂,父亲和二姐曾是二食堂员工,对‘二食堂’这三个字有着特别深的感情。”马彦春的妻子林翠娥回忆说,1954年成立的二食堂于2002年破产,为了不让传统制作方法失传,她和爱人开了这家二食堂加工坊经营至今。

  后堂传出的香气飘到前厅,林翠娥噼里啪啦拨拉着算盘为顾客结账。花生白糖馅的糖火烧、牛肉洋葱馅的肉火烧、糯米面豆沙馅的炸糕、烫面五仁馅的油糕、香味浓厚的炸丸子……都是加工坊平日走俏的手工食品。

  距离元宵节越来越近,店里也逐渐将制作重心转向元宵。“每年元宵节前一个月开始准备,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是元宵销售高峰,平均每天能卖半吨元宵。”马彦春补充道,“好多人喜欢手摇元宵的口感。”

  20年练就的“功夫”

  不锈钢台案上摆着两个大盆,盛装清水的大盆里放着给元宵过水用的笊篱,盛装糯米粉的大盆里放着摇元宵用的笊篱。摇元宵过程并不复杂:先给3厘米见方的馅料块过水,然后将其放入糯米粉盆的笊篱中快速摇晃,轻裹一层糯米粉后再入水盆,循环往复,直至馅料裹粉后变成乒乓球大小。

  然而,看似简单的裹粉蘸水循环,却是20年如一日练就而成。想让一层层糯米粉在一遍遍蘸水过程中不会化掉,就要有手下生风的速度。元宵节前夕连续每天开启超过10个小时的“手下生风模式”,着实考验臂力和耐力。

  马彦春的儿子马楠回忆起刚学摇元宵时,连连摇头:“从早上到中午,双臂酸疼,等晚上躺在床上,两条胳膊连带肩膀都是僵麻的感觉。”

  为啥不用机器?马彦春说,机器摇元宵需要人工反复参与制作,效率并不高。此外,机器摇出的元宵还会把糯米粉压得过于瓷实,煮熟之后口感大不如手工摇出的有弹性。

  元宵馅料也是手工制作。2002年,店里只有黑芝麻、花生、桂花、玫瑰、树莓5种馅料,随着品种的增加,目前已经有11种馅料。馅料制作需要3天时间。以店里最受欢迎的黑芝麻馅为例,将洗净的黑芝麻放进烤箱烘干后打碎,和入白糖和植物油做成团,再用特制的模具压制成型,用擀面杖压实,最后切割成小方块后晾干,即可备用。

  元宵滋味叫团圆

  摇出来的手工元宵表皮少了些光滑,多了实在朴素的质感。沸水犹如黏合剂,将元宵馅料与层层糯米粉融为一体,一口咬下去,外皮厚实、有嚼劲,馅料散发浓郁的香气。

  年过六旬的店主夫妇坦言,摇元宵是个体力活儿,这几年上了岁数,好几次想过不再销售元宵,是很多老顾客对手工元宵的情怀,给了他们继续制作的动力。“对很多人来说,手工元宵就是团圆的滋味。”马彦春说。

  “最近好着呢?”老顾客杨志云特意从幸福路打车过来买元宵,一进门就和店主熟络地寒暄。

  “手工摇元宵,是我们老一代人对元宵节的记忆,每年元宵节前我都会到二食堂加工坊买一些。”杨志云说,“孩子们也喜欢吃手工元宵,我们老顾客希望手工摇元宵的老店一直开下去。”

  沙沙,沙沙,又一个小时过去了。和20年前一样,马彦春一个小时能摇出20公斤元宵,且个个大小均匀。“你信不信,虽然是手摇的,但和机器做出来的一样标准,每公斤都是40个。”性格幽默的马彦春边称元宵边数数——38,39,40。不多不少,一公斤正好40个!

  老店心语

  摇元宵是个体力活儿,这几年上了岁数,好几次想过不再做元宵了,是很多老顾客对手工元宵的情怀,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对很多人来说,手工元宵就是团圆的滋味。——马彦春

[责任编辑: 王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