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的故事润心田

2022年02月23日 09:21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观点声音】

  聆听国宝的故事,深入挖掘蕴含于文化遗产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让各类文物讲好新疆故事,发挥出历史文化遗产润物无声的滋养作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

  有章

  一千多年前,饺子包什么馅儿?孩子放假写作业吗?最潮的服饰妆容是什么样的?春节假期里,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新疆卫视联合出品的系列纪录片《国宝里的新疆》在电视与网络视频平台同步开播了,一件件跨越千年、传承文明的珍贵文物为今天的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妙趣横生、意蕴悠长的新疆故事。在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春节期间,在文物的讲述中与古人不期而遇,愈发觉得这些今古同怀的故事格外滋润心田。

  木质棋盘、精巧点心、玻璃酒杯……纪录片中这些饱经历史风霜却与今天并无二致的文物让我们仿佛穿越了时光,触摸到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生活,从而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网友们纷纷留言“让世界看到真实的新疆历史”。的确,即使是在千年前的边疆地区,也与中原流行着同样的服饰妆容,盛行着同样的手谈之风;即使是干旱少雨的吐鲁番,绘画中也挺立着象征气节的竹子,诗词中也吟咏着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个个镇馆之宝见证着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厚重历史,也为后人保存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记忆,当它们开口讲述,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必然引发我们跨越时空的共鸣。

  在这些文物的讲述中,有一个充满童趣却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是关于一份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学生作业。当时十二岁的少年卜天寿应该不曾想到,他边“吐槽”边抄写的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所注《论语》,会在千年后成为珍贵文物——郑注《论语》自宋代以来就已失传,但是在千年后的吐鲁番却出土了唐代的手抄本。这令人惊喜的偶然发现背后,却是历史的必然。吐鲁番所在地区在唐代被称为“西州”,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教育在此备受推崇、广为推行,生活在这里的少年卜天寿自然也浸润其中。在这个关于作业的故事中,如果说吐鲁番独特的地理气候为纸质文物的保存提供了优越条件,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脆弱的纸张注入了坚韧的人文灵魂,使得一份懵懂学童的书写历经千年而愈发珍贵。

  聆听国宝的故事,对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必会有更深的理解。这片广袤大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升腾着泱泱华夏磅礴气象的地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血脉相连、生死与共,中华文化始终是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深入挖掘蕴含于文化遗产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让各类文物讲好新疆故事,发挥出历史文化遗产润物无声的滋养作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

[责任编辑: 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