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要强调一个“融”字

2022年02月25日 08:37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时评】

  岳燕云

  今年元宵节,冬奥健儿阿合娜尔·阿达克的妈妈做冰墩墩汤圆庆祝节日并表达对远在北京参赛女儿思念的视频引人关注,其实,元宵节各民族同吃汤圆在新疆已十分普遍。再看春节期间,我区各地丰富多彩的社火表演中,秧歌、麦西热甫、舞龙等轮番登场,有的节目中还实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交融,比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花园乡花庄子村的社火表演就将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的动作和安塞腰鼓的鼓点节奏融合到一起,深受观众喜爱。

  无论是民俗和谐相融,还是文化互鉴交融,推动形成心灵相通、其乐融融的现实场景,正是文化润疆之“润”追求的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

  文化润疆,“润”是关键,是目标。“润”,最大的特点就是绵绵用力。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的那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对“润”最出神入化的描写。而“融”,则是指在打破事物固有结构、架构、框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元素、要素、质素的再结合、再重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关系,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质,是实现“润”的一种有效手段。一言以蔽之,文化润疆要强调一个“融”字。

  “最是文化润人心”,可文化不会自己发挥作用。用好“融”的手段,在考虑到各民族的接受习惯和审美情趣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有助于不同民族间接纳并欣赏对方的文化,进而通过文化这一桥梁,把心与心拉得更近,从而促使各族人民深切体认中华民族共同体特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会深深融入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

  这些年,我区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渐入佳境。以文化工作的核心——文艺创作为例,去年我区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舞蹈《阳光下的麦盖提》,就将刀郎歌舞与山东鼓子秧歌进行了巧妙融合;无独有偶,话剧《金色的胡杨》在展现“最美村官”刘国忠感人事迹的同时,也将秦腔、二胡、木卡姆、原生态新疆民歌与话剧艺术融为一体,在国家话剧院大剧场上演时,好评如潮。这些作品根植新疆本土,却能在全国引发共鸣,与多元文化交融的表现形式紧密相关。实践证明,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是潜移默化唤醒、增强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有效的手段。

  立物易,立心难。我们要久久为功,让各民族文化广泛、深度交融,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促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责任编辑: 王昕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