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艺评丨乡土田园的旅行——评散文集《雪会不会压塌房子》

2022年02月28日 11:39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新年伊始,来自奇台县的作家唐新运的散文集《雪会不会压塌房子》,入选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并出版。 

  故乡,几乎是每一个作家都绕不过的字眼。同样,唐新运在这部作品中,也一直在抒写他的故乡——奇台县北道桥。他以冷静之笔,勾勒出故乡的世态万象,文字极尽乡情之美、人性之美。

  追根寻源,奇台县北道桥的乡亲住民,差不多都来自同一祖居地——甘肃武威民勤县。这个地方离他们的故乡有数千里之遥,当他们风雨漂泊,最后汇聚在奇台县北道桥一带,看到这里水草丰茂,土地深厚而肥沃,是理想的生存之地,便留了下来。 

  唐新运对这些先辈们充满崇敬之情,难以掩饰的自豪感,时不时在他笔下的字里行间闪现。 

  这部作品中,唐新运继承了以往的个人化写作风格,闲笔从容,以原乡为源头,对祖父和父亲走过的迢迢远路念念不忘,展现了丰富驳杂的家族叙事。通过碎片化的生活流,他更多着笔的,是祖辈和父辈在再生之地的悲欢喜乐——土地、乡邻、屋舍、院落、庄稼、草木、畜禽、四季的景物变幻,个体与群体的情感记忆,在斑斓多彩的生活风俗画中徐徐展开,延宕了他的文字节奏,读者一旦进入到这些乡村人事组成的情境,无异于一次乡土田园的旅行。

  唐新运说,作家最好有自己的“根据地”,在这里认识自己的有限,然后精耕细作,把所有人和事写透。因此,他的写作一直立足于奇台县北道桥,在写这些人与事时,故事细节十分扎实具体,有根有据,乡土万物与父辈们的情感纠葛,充满了朴素的烟火气息,建构起了真实可信的回忆,或者说记忆。 

  正如评论家、学者季红真所说:“就其本质来说,所有的写作都是追忆。因此,作为一种主观的时间形式,追忆的本质是对抗时间的流逝,是自我巩固的一种方式。” 

  这一点经验,可以扩及曾有过“旱码头”之称的古城奇台县。百年前远涉草原流沙千辛万苦赶赴古城的各路商帮、骆驼客、贩夫,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他们在创造商业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美食融合的奇迹。

  酷爱美食的奇台人,年年办美食节,这样的追求幸福生活的好风气,很自然会影响到唐新运的思想和味蕾,所以他的作品不厌其烦地写各式颇具地方特色的菜肴、小吃的详尽做法,乃至新鲜入味的口感。在我看来,真是温馨亲切,芳香四溢。 

  当下散文的同质化,使得唐新运的边地乡野的书写愈发可贵,正如作家沈苇的评论,“唐新运的散文是有根基的写作,聚焦新疆多民族共居的村落,写那里的景物、人事、命运,叙述从容,善于细节的发掘,有自己的独特眼光,他的写作是地方性的、经验主义的,同时具有民族志和社会人类学价值。” 

  不过,唐新运的这类散文,没有停留在对田园风光和父辈田园生活的赞美上,北道桥故乡处在时代变革的进程中。

  脱贫攻坚之时,天山南北处处活跃着新疆作家的身影。“这里有泉水,就在这里停下吧。”他引用一位诗人的句子说。他参加了“访惠聚”驻村工作,深入农牧区,在与父老乡亲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洞察变得敏锐而深入。他的这一系列散文,直抒胸怀地写乡村巨变,写正在发生、处于变化中的当下现实。比较他前面所呈现的乡土社会,如今的乡村完全是全新样貌。 

  最显著的是人精神的改变。 

  在他笔下,新农村的主人公们大多都是城乡兼顾的跨界经营者,眼界和视野开阔,谋生和创业的方式灵活,对现代化生活方式,对城市文明,对美的追求热烈而迫切,越来越多的这样的新型农民,正在理直气壮或潜移默化地改变、改造乡村世界。 

  “文学与现实不是如同新闻报道式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应当追求一种持久性的力量,人们在意的通常是跟我们相通的东西,有爱,有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是打动人的东西。”唐新运表示。

  唐新运在这部作品中,写了一批这样有鲜明时代性格的新人。这些从火热的生活现场中得来的创作经验,是他思考的结晶,是生活的馈赠,更是当下书写的直接灵感,在往后的长久岁月中,将成为不断激荡于他内心的创作素材。 (蒋大伟)

[责任编辑: 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