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尔羌河畔的稻香故事

2022年03月21日 08:50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一线见闻】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刘东莱 米日古力·纳斯尔

  3月8日,叶尔羌河河水平缓流过莎车县依盖尔其镇阔纳先拜巴扎村。一大早,李勇就忙碌起来,为即将开始的水稻种植做准备。

  37年前,李勇的父亲李英怀来到莎车县,在阔纳先拜巴扎村安了家。与他家一起在这里扎下根的,还有几亩水稻。这个叶尔羌河畔的村庄,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有了稻香。

  彼时,不远处的莎车县阿拉买提镇墩吾斯塘村,父母早逝的乡村教师努尔麦麦提·加马力和妻子一起,承担起照顾3个弟弟妹妹的重任。弟弟妹妹爱吃抓饭,隔一段时间,努尔麦麦提就会满世界找大米。“那时候大米不多,乡镇没有就去县城买。”努尔麦麦提说。

  努尔麦麦提贴身口袋里装着仅有的几十元钱,每次买米都要咬咬牙。“上世纪90年代8公斤大米要25元到30元,我1个月工资才45元。”努尔麦麦提说,“维吾尔族爱吃抓饭,但抓饭过去只有过节或者重要场合才能吃到。有些条件差一点的村民,一年也吃不了几次抓饭。”

  大米成了稀罕物。“村子周边有一些地方也种植一些水稻,他们来我们村做客,常常拿大米当礼物,我们就回赠鸡和羊。”努尔麦麦提说,“当时觉得特别好,能吃上抓饭了。”

  实际上,当时的地产大米做的抓饭并不好吃。如今拥有256亩稻田的李勇回忆说:“那时候水稻亩产不高,就200公斤左右,不抗病还容易倒伏。最关键是稻子瘦,脱下来的大米不吃水,特别容易做成夹生饭。”

  但即便夹生的抓饭,也给努尔麦麦提和其他村民带来了幸福的味道,如今这幸福愈发绵长。“现在吃抓饭太简单了,随手就能买到大米,也很便宜。”平整的公路串起整个中国,自然也没落下墩吾斯塘村。孩子们从门前的路走向远方,林林总总的物资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家门口,这其中也包括大米。

  李勇依旧走在稻农的前列。“水稻种子越来越好,目前我家新稻36号的亩产超过600公斤。种植期除了中间有1个月的时间需要人工外,从种到收,都实现了机械化。”李勇说。

  如今,水稻成为阔纳先拜巴扎村的支柱产业之一。这几日,农业技术员艾尼瓦尔·买买提正带着村民翻地,“种子、肥料都准备好了,就等着4月15日播种。”他说。这个小村庄一步一步探索着符合自身实际的振兴路径。

  “这两年,我们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村‘两委’干部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在组织动员、资源对接、信息沟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阔纳先拜巴扎村党支部书记庞志伟说。

  在与莎车县农业专家密切沟通和实测的基础上,阔纳先拜巴扎村通过“一事一议”来确定水稻品种,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一起去购买质量可靠、售后有保障的水稻种子,在一系列技术规程的指引下,干部和村民一起推动全村上千亩水稻不断趋向标准化种植和管理。水稻收割时以镇农机站为依托,最大限度提高收割效率,降低收割成本。

  这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政府以经济手段,均衡着村民间因贫富差异导致的成本投入不同。“以前富的村民,农资投入就多,穷的则少,产量肯定不同。现在农民普遍收入提高了,同时我们精准掌握每户村民的经济状况,对确有困难的农户,我们会列入资助名单并上报镇政府,镇政府统一为各村符合资助条件的农户补平农资差额,现在农资投入基本一样。”阔纳先拜巴扎村村委会副主任阿布力米提·买买提说。

  悄无声息间,大米从当年的稀罕物变成现在莎车县各族群众习以为常的主食之一。“我们靠优质种子和科学种植管理,水稻产量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现在抓饭想吃就吃,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李勇笑着说。

  2021年,莎车全县种植水稻1万亩,产量6350吨。新疆农业科学院数据显示:目前,全疆(含兵团)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100万亩左右,自育品种占全疆水稻主栽品种的90%以上,全疆平均单产650公斤,比全国平均单产多出180公斤,基本满足了全区食用大米45%的需求。

[责任编辑: 王昕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