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百花齐放

2022年03月27日 09:14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大美新疆·遇见非遗】

  【开栏语】从麦西热甫到木卡姆,从赛马到曲棍球,从黑走马到萨吾尔登,从曲子到花儿,从刺绣到服饰……越来越多的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传承与发展,在天山南北活起来、火起来,这正是我区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映照。今日起,天山网-新疆日报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栏下,推出“大美新疆·遇见非遗”全媒体报道,随着非遗留下的印记,去探寻匠心之美、生活之美,感悟文化之美、新疆之美。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走进吐鲁番葡萄沟景区,除了品尝甜美的葡萄、欣赏歌舞表演外,还能体验非遗项目。该景区投资1600万元打造的新疆非遗巴扎,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为当地非遗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

  近年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不断取得实效。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4640项,其中国家级94项,自治区级315项;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2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549名,并通过专项资金补助、场所提供、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传艺。我区非遗传承发展逐步向“见人见物见生活”迈进,全社会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文化自觉正在形成。

  手艺就是收益

  阳春三月,风吹杏花十里香,“新疆第一春”在吐鲁番盛开。“花开了,游客来了,非遗巴扎也热闹起来了。我们会拿出实惠实用的新产品,肯定不愁销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传承人帕丽旦·买买提,正在设计一款戳印时装。她用的模戳是请师傅专门制作的,有近百个,按照一定规则、通过不同组合,可以制成风格各异的印花布。

  今年,首批5个自治区级“新疆非遗巴扎”正式颁牌,分别位于吐鲁番葡萄沟景区、新疆国际大巴扎、喀什古城景区、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和田团城民俗旅游区,将推动我区非遗生产性保护、传统工艺相关产业发展,加快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步伐。

  喀赞其非遗巴扎上,锡伯族刺绣、哈萨克族刺绣、维吾尔族刺绣各展其美,沙粒画、木刻版画、毛皮画各显其光。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总经理海丽曼·阿吾提说:“非遗项目的入驻,提升了景区的人文气息,也丰富了旅游的内容,留住了游客的脚步。”

  精致美观的木碗、木盘、木箱和欢快的音乐声,吸引着一拨拨游客走进和田团城非遗巴扎有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店。“手艺就是收益。客人不光喜欢木器,还喜欢观赏制作过程,也希望动手体验一下。”店主图迪麦麦提说,为满足游客需求,他专门在店里配置了一套供游客体验的打磨机器。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疆非遗巴扎”是我区非遗保护成果惠及群众的一个缩影。全疆各级非遗部门以“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为主线,组织传统工艺、音乐、舞蹈、戏曲等传承人进景区、进历史文化街区、进学校、进社区等,现场展演展销传艺,推动非遗走入千家万户,助力乡村振兴。今年,还将在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市、喀什地区等地A级旅游景区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集市,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业不断融合发展。

  传承缀连时光

  2019年,帕丽旦被选派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学习交流让我认识到,印花布的实用价值才是它能传承发展下去的关键。”帕丽旦说。

  非遗究竟是什么?“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是非遗代表性项目,但土印花布的衣服不是非遗,织染印花布的技艺才是非遗,非遗体现在传承人的身上、手上、头脑里。非遗传承人“左手连着昨天,右手交给下一代”,他们用独特的技艺修补着岁月、缀连着时光。如何帮助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是我区非遗保护向纵深发展的重点课题。

  每年开春前,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刀郎木卡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艾海提·托合提都会为麦盖提县刀郎木卡姆培训班上课,希望让更多年轻人把这项艺术传承下去。“教他们唱曲,弹刀郎热瓦普、卡龙琴,看他们传承这门艺术,我特别满足。”艾海提·托合提说。麦盖提县刀郎木卡姆培训班已培养300余名刀郎木卡姆艺人,他们在带动就业、推动旅游、壮大文化能人队伍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疆目前有250多个非遗展示传承场所,为传承人和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授艺、学艺、交流平台。我区还持续推进非遗传承人的挖掘和培养工作,选送传承人到国内高校参加专项培训。如2021年在上海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举办了两期刺绣传承人群研修班,选送7位行业带头人和业务骨干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着力帮助传承人提高实践能力。此外,还通过专项资金补助、提供场所等方式,鼓励传承人收徒传艺。

  2021年“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举办,带动一批制作技艺高、展示效果好、现代气息浓、文化内涵深刻的非遗项目与观众见面,参展的各地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交流互鉴,为彼此在文化领域共谋发展找到新路径和新模式,为新疆非遗保护利用注入新活力。

  年轻朋友相会

  近年来,在每年的天山南北贺新春非遗年俗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疆非遗展示周等活动上,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

  从外企白领到回乡创业者,锡伯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冬兰带领新疆兰派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的绣娘们,将色彩明丽、花样精致、针法讲究的纹样,绣到服装、鞋帽、家居用品上。“锡伯族刺绣的设计要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迎合年轻人的喜好。现在我们会在产品上附加对文化内涵的阐释,用历史故事、图案寓意等让消费者了解它的意义和价值。”冬兰说。

  乌鲁木齐皮雕设计师孟璐璐突破了传统皮雕图案设计的单一性。她根据对消费群体的调查及国内皮雕专家的建议,将龟兹壁画、姑娘追、绣娘、雪豹等新疆特色元素融入设计,在网络平台上收获了数万粉丝,慕名而来的求学者络绎不绝。

  “绳结除了用做传统挂饰,还可成为首饰、服装、背包、文具等用品上的配饰,只要扩大它的功能性、丰富设计款式,就能延续使用价值。”绳结艺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林生将绳结和金银饰品结合,制成手环、手镯、项链等高端非遗产品,在非遗巴扎和非遗进景区活动中受到游客青睐。

  跟随春天的脚步,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乐器制作师库尔班·沙米西和伙伴们赶制着乐器。“我们村人人是歌手,家家有琴声,有一半村民都在做萨塔尔、独它尔、弹拨尔,加入传统乐器制作队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库尔班说,加依村欢迎各方游客来体验乐器制作技艺的美妙。

[责任编辑: 姜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