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我家的变迁】可可托海:矿区变景区 我家故事多

2019年09月10日 10:16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索蓉芝报道)“各位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这里也是我的爷爷、爸爸以及我,一家三代工作、生活的地方。”9月3日,面对一批刚刚抵达景区的游客,谭胜利说。 

  33岁的谭胜利来自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是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运营部经理,闲暇时,他也会“兼职”去做接待,为游客讲述可可托海的故事。

 

图/由受访者提供。

  在谭胜利的解说词里,他喜欢用“沧海桑田”来形容过去几十年可可托海的变化,谭家三代人的生活也跟随可可托海之变而改变。 

  一家人挤地窝子 人背肩扛运送矿石

 

  1935年,一个世界级的“礼帽”状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浮出水面。仅可可托海矿床3号脉一个矿坑,就蕴藏着锂、铍、钽、铌、铯等84种稀有矿物,占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1952年,谭胜利的爷爷谭启业27岁,虽然已经在山东成了家,但生活困难,他琢磨着要找条出路。从远房亲戚口中打听到,对方在新疆的生活还过得去,就带着妻儿几经辗转来到可可托海镇投奔亲戚。

 

  三年后的1955年1月,可可托海矿区全部企业直属中央管理。可可托海兴起了“采矿热”,谭启业加入到采矿大军中。

  赶上可可托海大开发,谭启业很顺利地成了一名矿区工人,主要负责从山上往山下运输矿石。他和矿工们把矿石装到爬犁上或筐里,再用马、毛驴甚至人背肩扛送下山。

 

  在谭启业等一代采矿人的努力下,稀有金属铍、锂、钽铌等矿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可可托海采掘运出,及时支援了国家的各方面建设需要。

  从土房搬到福利房 “冬天不再挨冻了”

 

  1980年,谭胜利的爷爷谭启业退休时,谭胜利的父亲谭长春已是一名矿务民警。今年61岁的谭长春回忆,年幼时家里人能吃饱饭,但生活并不富余,“我小时候没穿过新衣服,都是捡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穿。

  结婚是在土房子里。”谭长春说,在地窝子住到差不多他参加工作时,全家人就搬到了土房里。一间大小约35平方米的土房里,几张板子将空间分成卧室、厨房、客厅,一家6口人都住在一起。

 

  谭长春刚工作时,一个月工资70元。工作没多久,月工资涨到了100多元。“单位效益好,啥都给我们工人发。”谭长春语气里带着骄傲。那时矿里会发火柴、肥皂、糖果等。

  因矿而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可可托海的繁华为其赢得了一个“西部小上海”的称号。“每到节假日,可可托海矿务局下设各单位都搞活动,街上到处都是人,热闹得很。”谭长春说。

 

  1999年,单位给谭长春分了一套福利房。“这是我们家第一次住进楼房,激动坏了。”谭长春说,以前住平房,得自己烧炉子取暖,家里到处都是煤灰。住进楼房里,冬天集中供暖,再也不挨冻了。

  随着开采难度加大、国内金属矿产资源的新发现等,可可托海的矿业渐渐走向衰落。1999年11月,可可托海矿坑停采了。

 

  一度能辐射带动3万余人的矿务局,因一个个矿点的不断关闭,有人选择离开,有人选择留下。“家都安在了这里,想继续留在这儿。”谭长春说。而当地发展也开始逐步向旅游转型,可可托海的峡谷河流、山石林地等自然景观让这块宝地重焕青春。

  住进了新房 到旅游企业上班

 

  谭长春虽留在了可可托海,但他希望谭胜利能走出去。“我爸觉得外面更有发展潜力,但我还是回到了可可托海。”2011年,参军复员的谭胜利回到了可可托海,成为一名宣传干事。

  2013年,可可托海矿区被国家确定为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试点,建设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六大类50项工程。此后,这里的植被开始茂盛、公路四通八达……昔日陈旧的城区焕然一新,重新焕发“绿水青山”的本色。

 

  可可托海矿区企业也积极转型,成立旅游公司,把矿山改造为旅游景点,谭胜利和其他“矿三代”也转型到了旅游公司上班,继续坚守着可可托海。

  这两年,谭胜利在可可托海买了新楼房,还组建了家庭。他住的楼房比以前住的福利房面积更大,房子装修得舒适温馨。

  谭长春也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他和老伴在当地经营着一家照相馆。“我很高兴可可托海能建设得这么好,我也很自豪这么多人能来可可托海旅游。”谭长春说。

 

  截至8月31日,可可托海又收到了一份喜人的账单,今年已接待游客170.79万人次,同比增长53.28%,实现旅游总消费23.13亿元,同比增长68.43%。

  谭家三代人的故事只是可可托海从矿区到景区演变的缩影。在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镌刻着这样一段话:“阿山有情,额河不老。那曾鲜活的话语,那曾传奇的故事,正在新时代的呼唤中款款走来,接续传承。

[责任编辑: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