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0日 10:26 来源:新疆日报
位于天山南麓的阿图什市,将目光投向了木纳格葡萄种植,遍布乡村的藤蔓上结出的葡萄,变成了老百姓的“致富果”。阿图什市阿扎克乡翁艾日克村村民马依努尔 · 瓦依提说:“今年葡萄大丰收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李桢楠 作
新疆日报讯(记者白之羽 何玲 赵春华 阿扎提 · 玉素甫江 吕依晗 陶志豪报道)总面积70%是山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这样的一座城市,该如何应对贫困的侵袭?
帕米尔高原日照与布谷孜河水源同存共享,这样的一座城市,该如何寻找致富的路径?
位于天山南麓的阿图什市,将目光投向了木纳格葡萄种植。在历经多年的不懈努力与提质增效后,遍布乡村的藤蔓上结出了珠玉一般的“致富果”。时值深秋,木纳格葡萄的采收已近尾声,曾经土地里满眼的绿色,变成了老百姓口袋里的红色,更映衬出每个人脸上的喜色。
10月19日,走进这个享誉世界的瓜果之乡,我们看到了为了脱贫致富的承诺,全市上上下下的努力。
葡萄越种越多了
村里的葡萄地越来越多,这是阿图什市阿扎克乡翁艾日克村村民的直观感受。
今年80岁、4年前脱贫的买买提 · 再丁已经种了50年的葡萄。他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村里只有15户村民种植葡萄,选用的品种也不是木纳格。“全村7000多亩地,只有三四十亩种了葡萄。不过那时候葡萄是个新鲜东西,所以价格卖得挺高。”1987年,村里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木纳格葡萄,种植面积一下子扩大到3000亩。“我也砍掉了普通的葡萄藤,种上了木纳格葡萄。”买买提说。
“早些年,1亩小麦纯收入只有200多元,种葡萄的亩纯收入基本能够上千。”买买提回忆说。在收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葡萄。今年,翁艾日克村葡萄种植面积已达5300亩,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如果说买买提家种植葡萄有着几十年的习惯和基础,那么对于阿扎克乡布亚买提村贫困户吐尔逊江 · 阿不都热合曼来说,种葡萄是经济压力下的被迫选择。
2016年,吐尔逊江因病返贫。“那个时候就想,不能再守着原来的土地和原来的生活了。”吐尔逊江说。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他家改种了木纳格葡萄,并在今年迎来了大丰收。“家里还有3亩地种着小麦,我打算把它们都换成葡萄。”吐尔逊江说,虽然经济压力依然很大,但自己已经看到了脱贫的曙光。
其实,无论是主动的改变还是被动的选择,毋庸置疑的是,木纳格葡萄种植给无数阿图什的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带来了脱贫的希望,绘就了致富的蓝图。
来自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阿图什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葡萄亩均增收927元。2019年,全市特色林果业总面积达14万亩,其中葡萄种植面积4.08万亩,挂果面积3.9万亩,预计产量5.9万吨,产值达2.36亿元。
对葡萄种植户来说,更好的消息还在一个接一个地传来。阿图什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政府将加强布谷孜河4.08万亩木纳格葡萄核心区建设和布谷孜河流域周边11个村的优质葡萄园建设,力争将有机葡萄认证面积扩大到2万亩。可以想象,未来的木纳格葡萄产业,将成为生鲜水果市场上更有力的竞争者和脱贫攻坚战场上更强大的生力军。
葡萄越长越好了
种得多只是阿图什市推动木纳格葡萄种植产业发展的前提,作为相对高端的农业产品,木纳格葡萄品质的保证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不过,对于许多群众来说,认识到种得多和长得好的区别,却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说起前些年的种植情况,布亚买提村贫困户达迪汗 · 买米提力记忆犹新:“以前哪有科学种植的概念,不会打药不懂施肥,葡萄的产量不高、品质不好。”
技能短缺与认识不到位,给葡萄种植户带来了惨痛教训。
“前几年,木纳格葡萄先后出现白粉病、霜霉病等病害,导致葡萄果粒脱落等。”阿图什市农业农村局驻翁艾日克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瓦依提 · 热合曼说,不仅如此,由于天气原因,木纳格葡萄还出现过含糖量降低等现象,影响了市场收购价,“最差的时候一公斤木纳格葡萄只能卖上几毛钱。”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群众的发展短板,交由政府来补齐。
2018年开始,阿图什市启动了特色林果业提质增效工程。两年来,政府投入海量资金,同时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农药、化肥、葡萄防雨器等农资设备。通过良种推广、田间管理、灌溉施肥、病虫害预防等措施,木纳格葡萄实现了稳定增产和品质提升。
“那段时间,我们工作队每天往葡萄地里跑,不仅自己学,还给群众普及。”瓦依提说,工作队制作了《葡萄果园全年工作台历》发给群众,同时邀请技术专家上门指导。“按照专家指导的方法种植效果特别好,肥料不够加肥料,下雨天就给葡萄盖上防雨纸,现在葡萄品质越来越好,价格也越来越高了。”数据显示,2019年,翁艾日克村5300亩木纳格葡萄亩均产量1.5吨,销售价格平均每公斤4元,每公斤比去年增加1元左右。
在农技人员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葡萄种植户进入到自我改良的良性循环当中。
2017年,在了解到嫁接品种的优势后,翁艾日克村村民依明巴依 · 阿布力克木主动把20亩木纳格葡萄与美人指葡萄进行了嫁接。今年,嫁接的葡萄进入盛果期,平均每亩产鲜果达2吨。“我家的葡萄比木纳格葡萄早熟20天至30天,每公斤批发价10元,每亩地纯收入1.5万元左右。”依明巴依很是自豪。
葡萄越卖越远了
如果说木纳格葡萄种得又多又好是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基础,那么,来自市场的力量,则产生了更积极的作用,让这些大自然的回馈有了更好的去处。
10月19日,从一片片葡萄地前经过,福建籍水果商郭本云停下了脚步。这是阿扎克乡布亚买提村村民瓦依提 · 哈斯木家的葡萄地,郭本云弯下腰,看了看箱子里葡萄的成色,满意地点了点头。
虽然吐鲁番、哈密、敦煌都盛产葡萄,但木纳格葡萄作为晚熟葡萄,挂果期甚至可以持续到冬季的优势,还是让郭本云和来自四川、安徽、北京、陕西等地的水果商嗅到了商机。在这之前的一个月时间里,郭本云的工作团队收获了200吨木纳格葡萄。
对于水果经销商来说,他们需要考虑的不仅是货源的品质和数量,同样需要思考储藏和运输环节的种种制约条件。来自哈尔滨的水果经销商白利国告诉记者,虽然木纳格葡萄名声远扬,但在冷藏运输的过程中会产生较高损耗,给经营成本带来不小的压力。
不过,这样的情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布亚买提村通往提坚村的道路两旁,能看到不少冷藏库,这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景象。提坚村塔什地亚尔冷藏库负责人吾买尔江 · 吐尔逊介绍说:“今年木纳格葡萄价格看好,我收储了2000多吨,打算天冷了再销售。”
“产地直接采摘,全程冷链发货”,这是京东平台新疆特产馆销售木纳格葡萄的承诺。经销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西域传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程鹏飞告诉记者,从10月木纳格葡萄上线开始,公司就从提坚村冷藏库里提货,到10月中旬为止共接到1500多个订单,总重量3吨。此外,还有大宗交易近10吨,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中。
冷藏存储、冷链运输和线上销售的方式,给了经销商更大的利润空间,同时也反作用到广大种植户特别是贫困户身上,让他们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更多红利。
当然,除了鲜食葡萄,围绕木纳格葡萄形成的加工产业也在市场规律的影响下悄然萌芽。
10月19日,在新疆荣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布亚买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阿地拉 · 艾力正在认真地分拣葡萄干。“我在家门口的车间工作,每个月有1500元的收入,努力工作就有回报,每天我有使不完的劲儿。”阿地拉说。
荣亚公司总经理买买提 · 孜不比拉介绍,公司30多名员工中,超过七成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们的产品已销售到乌鲁木齐、山东、上海、北京等地,越来越多的外地消费者品尝到了来自木纳格葡萄原产地的地道味道。”买买提说。
干劲越来越足了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这两天,不少村民开始将葡萄藤摘下,埋入地里准备过冬。
10月19日,家里种了3亩木纳格葡萄的布亚买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牙库普 · 艾优普掰着手指头说:“12月到来年的3月,要查看葡萄防寒的情况、修整葡萄架;3月中旬到4月,葡萄出土,要绑枝蔓、平整葡萄园;4月上旬,要除去葡萄根部萌蘖、主蔓老枝上位置不合适的隐芽或丛生芽……”
“种的时候很辛苦,收的时候很幸福。”一年的土地生活,就这样被牙库普总结成了短短的两句话。
直观地看,种植木纳格葡萄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让群众们摆脱了贫困的侵扰。但在一年一年的劳作当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变化,发生在每一位群众身上。
翁艾日克村村民阿力木江 · 买买提江一家,从1995年开始种植木纳格葡萄。由于肯投入、愿学习,他家的葡萄每年总是最早一批被抢购一空,卖到了内地城市,很多老板甚至在葡萄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打电话来订货。尽管生活改善了,但阿力木江并没有停止思考。前几年,他在村里开起了电子商务服务站,一方面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另一方面做一些小买卖,葡萄外的生意也蒸蒸日上。
那时,阿力木江在葡萄地里忙前忙后,他的邻居、建档立卡贫困户艾孜热提力 · 吐尔孙江却有些不以为然,“三四年才能看到成果,还不一定能赚到钱,这么辛苦图什么呢?”回忆起当时的想法,艾孜热提力的脸一下就红了。
不过,在看到阿力木江的生活一天天有了变化之后,艾孜热提力眼红了、心热了,也着急了、行动了。他一边跟着下乡的技术人员认真学习葡萄栽培技术,一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学习班一个不落。眼瞅着家里的两本《果树栽培技术》《新疆特色林果业实用技术》从新书变成了旧书,村里的农技人员从陌生人变成了熟人,艾孜热提力也成了种葡萄的能人。
如今,艾孜热提力家种上了7亩木纳格葡萄,自己每天天不亮就骑着电动车往地里跑,像照看孩子一样照看葡萄。由于想要更新改良葡萄品种,他家今年地里的产出并不多,收入只增加了3万多元,但他对未来还是充满了希望。
“有那么多的支持和帮助,我自己不好好干实在对不起大家的热心。”艾孜热提力心里盘算着,等葡萄地有了稳定的产出,再开一家汽车修理铺,“不管做什么,只要肯付出,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好。”
【调研手记】在土地中寻找脱贫的寄托
生于斯长于斯,土地,是农民最深沉的寄托。但在生产条件恶劣的帕米尔高原东部,如何在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的土地上培育脱贫的种子,曾经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阿图什人。
种庄稼不赚钱?那就去种木纳格、无花果。水果品质不达标?那就提质增效、科学种植。水果丰收不增收?那就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价值……高原的苦寒塑造了阿图什人坚韧的性格,让他们在土地中寻找到脱贫的寄托。
脱贫的篇章会在不久的将来画上一个阶段性的句号,但增收致富的道路依然漫长。土地,这个万物生长的根基,依然有无穷的空间可以发掘,而踏实肯干、孜孜进取的阿图什人,必然会在这里寻找到更多发展的寄托。(白之羽)
更多内容请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