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库尔托别村变身“小都市”

2019年07月23日 10:28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陈晨 通讯员杨雅惠报道)“这次暑假回来,走在村里的柏油路上,看到文化墙上会‘说话’的故事,夜色中一排排明亮的路灯,大喇叭播放着各民族音乐,大妈们踩着乐点载歌载舞,这和我旅游时看到的内地城市有几分相像。我的舍友看了我发的朋友圈都想来这里旅游呢!”7月10日,在中国政法大学上学的钟志贤说,这几年,家乡塔城市阿西尔乡库尔托别村的变化着实让人震撼。

  村史馆讲述变迁

  “是‘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帮助解决了村里的发展难题。如今,我们村也是小有名气的文化新村了!”库尔托别村党支部书记钟平自豪地说。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塔城分公司“访惠聚”工作队入驻库尔托别村以来,投资20余万元,将村文化室改造成由23块展板环绕,兼具投影、会议、文化活动多功能于一体的村史馆。鲜红的党旗、一幅幅以红色为主基调的展板,让人耳目一新,库尔托别村的变迁生动地呈现于眼前。

  “你看,我们年轻的时候就用这样的‘二牛抬杠’犁地,一天下来干不了几亩地。后来慢慢有了手扶拖拉机、各种大型机械,从在太阳底下晒着种地,到现在的机械化种地时还能兼做手艺活挣钱增收,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如意了!”看着村史馆里的新老照片对比,村里的老党员王殿连感触颇深。

  “每次听父母讲过去的苦日子,我们都没有直观的感受。现在,看到这些照片才有了画面感,孩子们也能在这里了解历史。”抱着孩子参观村史馆的宋有福不仅是村里的致富能手,还是一名预备党员。

  今年,工作队又投资8万元将村里的主干道两侧墙体重新进行修砌和粉刷,绘制了以戍边文化、民族团结等为主题的文化墙,使村里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了。

  手艺人成特色“名片”

  库尔托别村68岁的达斡尔族村民刘拾三是塔城市小有名气的手艺人,作为塔城地区唯一的传统马鞍制作手工艺传承人,刘拾三从小跟随爷爷、父亲学习马鞍制作手艺,有近50年的制作经验,每年制作马鞍10套左右,每套2300元。

  “我从小生活在这里,现在村里的环境好了,来自乌鲁木齐、伊犁、库尔勒参观的人也多了,我希望我的手艺也能为村里发展出点力,让游客们听到‘刘拾三’的名字就能想到咱们库尔托别村!”刘拾三说。

  “刘大哥的马鞍子坐着就是不一样,不磨马背,质量也好,我已经买了两套了,这次是给伊犁的朋友带过去,有一套这样的马鞍,赛马都有面子!”来自塔城市恰合吉牧场的牧民叶尔勒克·拉扎尔汗在参加裕民县“山花节”国际赛马比赛时,用的就是刘拾三制作的马鞍。

  今年,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刘拾三把家中的一间屋子腾出来,制作了展柜,把他制作的马鞍、马鞭等展示出来。工作队还在朋友圈里帮忙宣传这个马具展示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达斡尔族文化的魅力。刘拾三的手艺已经成为库尔托别村的一张特色“名片”。

  老支书见证巨变

  库尔托别村53岁的党支部书记钟平是一位老支书,从1998年至今,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工作了21年。他既是服务群众的带头人,也是村庄巨变的见证者。

  “1998年,钟平刚任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没有路,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身泥。在他上任后的第二年,他就开始带领村民修路。要想修一条笔直的路就要征迁很多房屋,他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次讲不通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四次。当年他父亲新盖的房子就在现在这条路上,他不顾亲友埋怨,率先拆除了父亲好不容易盖起的新房,村民都被打动了。他又动员村民拉运砂石,建起了现在大家眼前的这条宽阔的街道。”这是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朱辉在村里的党课上讲述的故事。

  “我的弟弟德宝是残疾人,这5年来的每个春天,都是钟书记帮我们平整家里的40亩地,不收一分钱。村中谁家有困难,钟书记总是第一个出现,帮助困难家庭担保贷款、解决家庭矛盾。他是我们的致富领路人,也是我的好大哥。”村民德才提起钟书记,有说不完的感谢话。

  2014年,库尔托别村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村、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钟平也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以前,村里人有事没事就聚在一起打麻将。现在党的政策好了,钟书记带着我们一起发展庭院经济、整治环境卫生,空闲时间引导跳舞锻炼身体。他带领我们共同奔小康!”村民杨瑞文老人目睹这些年来村里发生的变化后深有感触地说。

  “乡村的美不能‘光顾面子、不管里子’,不仅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还要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要带着村民的信任,努力让村民生活得更幸福,让家乡更美丽。”钟平满怀信心地说。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