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书记报告——天山南北新变化】

于田县阿热勒乡拜什托格拉克村——因地制宜谋发展 玫瑰花香飘四方

2019年03月07日 09:56   来源:新疆日报

  南疆发展要因地制宜,粮食、棉花、果业、牧草业和畜牧业覆盖绝大多数农户,要教会农牧民先进生产技术和市场经营方式,帮助农民增加收益。——习近平

  新疆日报讯(记者隋云雁报道)2月16日上午,于田县处处阳光明媚,虽然大地尚未返青,但煦暖的微风已经有了春天的味道。于田县阿热勒乡拜什托格拉克村村民阿孜古丽·斯拉木站在自家门口望着对面的土地,盘算准备好的肥料够不够。再过几天,她就能把埋在土里过冬的玫瑰花枝挖出来了。

  依托当地深加工企业,阿孜古丽种的玫瑰花走上了产业发展之路,贫困已经甩在身后,未来生活更加美好。这是当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脱贫的生动实践。

  玫瑰花开幸福来

  “大力发展玫瑰花深加工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拜什托格拉克村位于沙漠边缘、克里雅河畔,当地人有种植玫瑰花的习惯。阿孜古丽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种玫瑰,她结婚后也和丈夫一起种。

  种了玫瑰做什么?除了做一些到来年也吃不完的玫瑰花酱、泡不完的玫瑰花茶,几乎没有别的用处。亲朋好友家也种,送人都送不出去,那时的玫瑰花只能在村里静静地绽放。

  如今,阿孜古丽家的土地种出了村里最值钱的玫瑰花,新鲜花苞和花朵卖出了好价钱,因为这里有了玫瑰花深加工产业。到收获季节,当地龙头企业——新疆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和田地区的玫瑰花加工企业都会派人来收购玫瑰花,阿孜古丽家的4亩地去年仅靠种玫瑰花就挣了4.5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全国人大代表、新疆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阿迪力·阿不都热扎克说:“我们的企业通过大力发展玫瑰花深加工产业,打造全产业链,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阿迪力说,公司产品集玫瑰花香料、食品、化妆品、医药、日用品于一体,有花茶、精油、纯露等58种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疆内外。

  “在当地土壤环境下生长的玫瑰花产量高、药效好。”阿迪力说。阿孜古丽和村民们种的玫瑰名字颇有诗意——“沙漠玫瑰”,阿孜古丽做梦也没想到玫瑰花居然变得这么值钱。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玫瑰花产业为依托,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应有的贡献。”阿迪力的话铿锵有力。

  农民和市场对接了

  “产业发展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最有说服力。”

  目前,于田县的玫瑰花种植面积达4.4万亩,今后还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农民的种植热情,缘于尝到了和市场对接的甜头。这一点,拜什托格拉克村第一书记、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玉山·乌麦尔体会最深。

  2002年,公司的前身乌鲁木齐矿务局对口扶贫阿热勒乡,当时乡里就想发动村民搞玫瑰花种植。于是,该单位筹资30万元买来苗木,一家一家发到农户手中。

  但是结果令人失望,农民不愿意大量种植,最大的原因是没信心。

  阿孜古丽家当时也种了玫瑰,但等玫瑰花盛放季节到来,花根本卖不出去。收购花的人少、量也小,收购价每公斤还不到1元钱。失望之余,阿孜古丽和一些村民把玫瑰都拔了。

  村子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农民靠种地和临时打工维持生活。“发展特色种植不仅要因地制宜,还必须依托深加工提升农产品价值。只要农民和市场对接了,有了发展前景,自然就有了动力。”玉山说,现在,经过市场洗礼,村民的观念改变了。

  2010年,阿孜古丽重新种了玫瑰花,但前些年收益不高。随着玫瑰深加工产业发展,玫瑰花价格从2016年开始持续走高,去年她家的沙漠玫瑰亩均收入超过万元,赛过了其他花农。“我在村里参加过培训,按照要求精心施肥剪枝。如果说有什么秘密,就是勤学科技和吃苦耐劳。”阿孜古丽的笑容格外灿烂。

  有人觉得剪掉枝子很可惜,而阿孜古丽已经从实践中认识到精修花枝对产量的意义。有些人家的花田杂草比花还高,她的地里几乎没有野草。玫瑰采摘时节,她每天凌晨5时起床,赶在太阳升起、花朵开放之前,戴着头灯在地里寻觅采摘玫瑰花苞,花朵每公斤20元,而花苞是40元。阿孜古丽会算账,肯吃苦,收益自然就高。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过去穷就穷在观念上,说破嘴皮子都不行,现在产业发展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最有说服力。”这些变化让玉山感到十分振奋。

  玉山告诉记者,玫瑰花是套种在庄稼地和果园里的,每年5月底开花,6月中旬就收获完毕,不影响正常种植和务工就业。

  思想开窍路子就宽了

  “日子好了,就有了盼头,有了追逐梦想的动力。”

  阿孜古丽家有7间房,木雕房梁,装修精致,床上和地上都铺了地毯,长长的茶几摆满了各色点心干果,还有新鲜水果。她穿着毛衣裙子,烫了卷发,耳环和手镯都很漂亮。“手镯是银的,耳环也不贵,我有一套不错的黄金首饰,担心干活时会丢掉,就没戴。”她悄悄告诉记者。

  阿孜古丽带记者四处看,侧面的房间里放着冰柜、洗衣机;院子里停放着两辆电动车,是她和丈夫的代步工具;如果需要拉东西,家里那辆带车厢的三轮摩托车就派上用场了。

  回首过去的日子,阿孜古丽摇摇头说,一家人以前住在土平房里,最值钱的东西是一台电视机和一块4平方米的小地毯。那时候手里几乎没有捏过钱,也很少为自己买东西。家里没钱了就扛一麻袋麦子去巴扎卖掉,给孩子买生活用品,基本当场就花完了。

  说话间,阿孜古丽的丈夫斯迪克·依敏下班回来了。他去年开始在附近的砖厂上班,一个月工资三四千元。“以前日子那么穷,为什么没想过去打工挣钱呢?”记者问。斯迪克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人穷的时候,脑子是空的。”

  以前斯迪克没想过要努力,更没有离开土地的勇气。“现在大家日子好了,就有了盼头,有了追逐梦想的动力。”玉山说。

  产业发展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发展能力,发挥了主体作用。“感谢党的惠民政策,帮我们的玫瑰花找到了市场,引导我们的思想开了窍,还创造条件让我们多多挣钱。”阿孜古丽说。

  这位勤快的农村妇女从去年8月开始在村里的夜市卖麻辣串,每晚有100元的纯收入。“我养了5只羊,还有1头牛在村里的托牛所。”阿孜古丽还要发展庭院经济,让赚钱的渠道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王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