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 奋斗新时代——天山南北大调研】无名的小草 永远的丰碑

2019年05月09日 09:43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马健龙 邹懿 仲兆丰报道)“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可可托海干部学院教师付静的手机里有这样一段视频,视频里90岁的刘灏和老伴一起唱着这首歌。歌声中饱含的真情实意,是他们一生经历的体现。

  录下这段小视频一个多月,2019年1月16日,刘灏老人去世了。他像一棵无名的小草,一辈子默默地为祖国作贡献,虽乏人知晓但却甘之如饴。

  刘灏生于天津,1952年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来到可可托海工作。1957年至1975年间,他先后担任一矿生产技术科科长、矿务局总工程师。

  在此期间,中国的地图上没有标注“可可托海”这个地方,这里是个“保密之地”,在这里工作的人也成为“保密人员”。因此,他们那一代人的付出都是默默无闻的。

  付静说,刘灏老人在世时最大的遗憾是,因为工作原因,儿子到9岁之后才见到父亲,父子之间的隔阂是老人半生的痛。老人为了严守保密纪律,从没有过多解释,只是默默地隐忍与承受。

  老人火化后,儿子捧着父亲的骨灰回到家,放声大哭!因为,前来送行的老同志告诉他:“你父亲是大国重器的贡献者之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卫星、第一艘核潜艇的核心稀有金属原料,都来自你父亲担任总工程师期间的可可托海。”怨恨父亲半生的儿子这时才知道,在他眼中一生平凡的父亲有多么伟大!50多岁的儿子跪在父亲遗像前泣不成声……

  “像刘灏老先生这样的人物,在可可托海还有很多很多!安桂槐便是其中一位。”付静说。

  1958年至1964年,安桂槐担任可可托海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领导全矿干部工人完成了艰巨的工作任务。在新中国最困难的那几年,可可托海扛起了为国家偿还苏联债务的重任。可可托海是中国最寒冷的地区之一,冬天气温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就是在这样极为恶劣的环境中,全矿干部职工肩挑背扛,用一篓一篓矿石为国家背起了1/3以上的外债。

  安桂槐带领党员干部下矿井、矿坑带头干。当时,全国都缺衣少粮,安桂槐要求党员干部每天定量6个馍,保证工人10个馍。安桂槐的老战友知道他那里工作艰苦,给他送来粮食。他一粒没动,全部送到矿区幼儿园,让孩子们吃。

  安桂槐10岁的儿子饿得受不了,跑到矿区职工食堂后面的垃圾箱,翻腾能吃的东西,食堂的大师傅不忍心,给了孩子一个馍。孩子拿到馍,想到妈妈也很饿,便拿回家想和妈妈一起吃。到家后,儿子正要吃馍,却被安桂槐看见了,他从儿子嘴边夺下这个馍,问是哪来的,儿子如实说了。安桂槐一手拿起馍,一手拉着儿子,让儿子把馍还回去。儿子强忍着饥饿和委屈的眼泪,跟着“不通情理”的父亲回到食堂。

  安桂槐见到食堂大师傅便说:“你怎么能因为他是我儿子,就私自多给他一个馍呢?你知不知道多少工人都还吃不饱呢?”

  那位大师傅听罢,理直气壮地反问:“安局长,我看到孩子饿得在垃圾箱里捡吃的,心里受不了,这跟是不是你儿子有啥关系?而且,这个馍是我的定量,我愿意给孩子吃!”这个场面,令在场的人十分感动。

  安桂槐常说:“我们党员干部,不能和工人们争粮食、争利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哪怕让家人和自己一起忍饥挨饿!

  至今,在可可托海小镇上,随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问一句,知不知道安桂槐?人们都会讲出几个有关安桂槐的故事。当地人称他为可可托海的焦裕禄。

  可可托海,这个曾经无名的地方,生长着许许多多无名的小草。可可托海的干部职工,也像这些小草,在这里默默奉献,为新中国走向强大奋斗了一生;他们更用一生坚守的信仰,在西北边陲铸就了一座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责任编辑:王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