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06日 09:49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李秋瑾 王玉召 李琳 约提克尔 · 尼加提 秦月雯报道)乌什县阿克托海乡库木奇吾斯塘村是南疆的一个普通小村,在前些年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的双重吸引力下,年轻人的选择越来越丰富。4月29日,在村民毛来克 · 伊敏的家中,记者见到了他回来探亲的大儿子艾则孜 · 毛来克,听三兄弟讲述“外出”和“留守”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变化,更是一个村庄的变迁。
离开为了生计
“出去有出息,我要去黑龙江。”当艾则孜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毛来克惊呆了。在1998年那个时候,在毛来克眼里,“出息”的方式只有两种:种地和当干部。
想拒绝儿子的请求,但毛来克实在张不开口——太穷了,家里孩子多,一个玉米馕都分不均匀。
毛来克不知道东北在哪,便找来一张中国地图,先找到新疆,再找到北京,只有这两个地方他能叫得出名字。
找了半天终于在地图右上方找到“黑龙江省”四个字,看到东北离新疆那么远,但离北京却比较近。“应该是个好地方吧。”毛来克心里想。
于是,艾则孜跑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卖烤肉,父母和儿子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县邮政局的公用电话。双方约定,艾则孜每隔半个月的星期天下午,往县邮政局打电话。
每到星期天,母亲帕太姆罕 · 麦麦提都去县里等电话,生怕错过来电。有时候艾则孜会忘了打电话,固执的帕太姆罕就一直坐在县邮政局门口的石墩子上等,一等就是一天。
“一分钟一块钱,最多的一次花了25块钱。”帕太姆罕说。在陆陆续续的通话中,家人知道了艾则孜的烤肉生意越来越好,和身边人相处得也不错。2001年,家里用艾则孜寄回来的钱装了固定电话,交流变得方便了。
北上为了梦想
2003年,艾则孜瞅准机会,辗转到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卖烤肉,后来生意忙不过来,打电话让四弟艾买提 · 毛来克去帮忙。
那年,艾买提刚满18岁,第一次出远门,花20元买了个皮箱,还特意置办了一身行头:一套西装,配一条领带。
艾买提先坐班车到阿克苏,再到乌鲁木齐,一路向东再北上哈尔滨,最终和哥哥会合。这一路花了5天5夜,见到哥哥的时候,艾买提的眼圈黑得像涂了炭。
站在双鸭山市的街头,艾买提眼里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路上行人衣着入时,自己西装配领带的搭配,怎么看都觉得土。“烤串卖得好就行了。”艾买提像是为自己鼓劲。
很快,艾买提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毛来克的讲述中,这个年轻人的梦想也逐渐清晰起来。艾买提小时候的梦想是有一辆摩托车,后来希望有一辆小汽车。再后来出去打工,他的梦想又变了,觉得能挣够10万元,娶妻生子,过安稳的生活就算圆满了。
2007年,哥嫂出钱帮艾买提开了一间200多平方米的饭店,还雇了几个同乡去帮忙。艾买提的热情更高了,烤串卖得起劲,年底一算挣了15万元,没想到挣够10万元的梦想这么快就实现了!
那现在艾买提的梦想是什么?
“他现在的梦想就是带着我和他妈妈出去转转,让我们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说到这里,毛来克笑得有些腼腆,孩子的梦想能和自己连在一起,让人倍感幸福。
留守过上新生活
与在东北的大哥和弟弟相比,毛来克的二儿子萨力 · 毛来克的人生轨迹却有很大不同。在他看来,留在家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些年,在乌什县委组织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和能人们的带动下,村里个体经营户多了,养殖合作社也建起来了。尤其是在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村里引进了一家电动车加工厂,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去年,村里修通了一条直达国道的公路,路虽不宽,却让交通一下子变得方便起来。工作队在村委会门口修缮了一排门面房,打馕的、卖烤串的、开理发店的都有了,村子一下子热闹起来,人气也旺了。
在这之前,受哥哥弟弟的影响,萨力就开始琢磨起生意来。他收购乡亲们的杏子、杏干,再转卖给外地客商,每年也挣不少钱。现在看到电动车加工厂效益不错,他果断在电动车加工厂入了股,每年年底可以分红。“现在我也是个生意人,一点也不羡慕哥哥和弟弟在东北的生活,在家乡一样能致富。”萨力拍拍胸脯骄傲地说。
“今年,我打算买辆汽车,农闲时候出去跑出租,农忙的时候回来干农活。”萨力说,挣钱不用离开家乡,家乡的机会越来越多,他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
萨力对记者说,即使是弟兄们在东北的生意最红火的那几年,他也一直没走,他始终坚信家乡会越来越好。从普通农民到小商贩,再到现在电动车工厂的股东之一,萨力说,是党的好政策改变了家乡的面貌,而自己一家则是最直接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