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奋斗者】一甲子时间 电力人见证“西部明珠”诞生

2018年07月19日 23:46   来源:天山网原创

孙志贤(左一)。

  天山网讯(记者孙芳菲摄影报道)“一晃几十年,我参与了乌鲁木齐电网的建设,亲眼见证这里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再到现在的日新月异,变化太大了。”

  7月19日,87岁的老党员孙志贤翻看着退休前的老照片,回忆起当年的奋斗史,心中感慨万分。

  一段艰难起步的岁月

  孙志贤1931年出生于甘肃兰州,1949年,孙志贤刚18岁,自称个头还没有枪高的他,毅然选择参军,成为了一名部队的话务员,跟随王震将军一路战斗来到新疆。

  1954年,孙志贤转业后进入新疆电力工业局,“当时的新疆电力处于刚起步阶段,整个乌鲁木齐只有一台英国的4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一条输电线路,没有全天候的供电保障,一般居民都使用油灯来照明。”孙志贤回忆道。

  50年代用的都是木头电线杆,一刮风就倒下一片,建设任务尤为艰巨,一个电建工人要承担好几个人的工作量,平均每人每天都要上十几基电杆进行施工作业。没有吊车、起重机这样的机械,孙志贤就带着大家爬电线杆、架线,没器械更换水泥电线杆,大家就搭个架子,用肩膀扛去架起来。

  孙志贤一边翻看着老照片一边说:“那时候从单位到三屯碑(地名)十公里的路,把电线杆一路扛过去,还没到地方就磨出满手的水泡。”

  当时电力线路的架设和电力维修不分开,孙志贤和同事们外出去排查线路故障,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当日根本无法返回,只好住在老乡家羊圈里。“有时跟羊挤在一起睡,我们还挺高兴,天然的被子,暖和!”睡羊圈就成了当时外出工作时的常态。

  “记得有一次,我们20多个人分到一个肉罐头,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用这个肉罐头加苜蓿草煮了满满一大锅。结果,半年没有吃到荤腥的大家都拉肚子了。”孙志贤说。

  冬天如果遇到线路、铁塔覆冰的情况,孙志贤就悉心观察记录乌鲁木齐的天气水文和电网线路覆冰情况的详细数据,在那个没有电脑、计算器的年代,孙志贤硬是坚持做记录,为后来者研究电网覆冰情况和气候关系等课题提供了最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对于孙志贤来说,4月25日是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1956年的这一天,他作为新疆电力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召开前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并一起合影。一直以来,他把镶好的巨幅合影挂在墙上,珍惜地保存着。

  “当接到参加全国电力工业系统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通知的消息时,我高兴极了,激动得好几天没睡着觉。”孙志贤说。

  1956年4月30日上午10点,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体育馆正式开幕,荟萃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整个会场座无虚席。

  “当时,我们一见到毛主席,全场欢声雷动,我们激动得不停地鼓掌,这是对我们工作极大得肯定,所以从北京回来后,我就更加努力得工作,不辜负党都对我们的信任和希望。”

  一代人创造的能源保障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凭借对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孙志贤等老一辈电力人克服重重困难,为新疆电力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乌鲁木齐电网坚强有力、电能替代全面推进、电力改造惠及民生……为乌鲁木齐经济发展提供着强大动能。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乌鲁木齐市作为我国西北区域中心城市、面向中亚和西亚的国际商贸中心,正着力建设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五大中心”、“六大基地”、“七大组团”,全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这些宏伟计划的实现,离不开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

  近年来,乌鲁木齐供电公司积极推动“电网丝路工程”建设,开辟新能源消纳渠道,推进两个替代,深化智能电网的应用,为乌鲁木齐这座“西部明珠”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退休后的孙志贤老人,依然关心着新疆电网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这几十年为什么对电力需求量这么大,就是因为经济越来越发达,人民越来越富裕,祖国越来越强大。大家离不开电,也离不开我们电力工人,我心里面很自豪,这是对我也是对这个行业最高的褒奖。”孙志贤说。

  近70年的风云变换,一代代电力人走过了一段段曲折不平的坎坷之路,完成了电力发展的接力。孙志贤用他的一生,见证了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建国以来发生的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变化。

孙志贤

1954年,孙志贤的工作证。

1956年,全国电力工业系统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合影。

早期的乌鲁木齐供电基础设施。

早期的乌鲁木齐供电基础设施。

[责任编辑:于洪举 ]